伴随共和国成长系列报道之二:作为我国机械工业发展的生动缩影,中国一拖制造了中国第一台拖拉机、第一台压路机、第一台军用越野载...
伴随共和国成长系列报道之二:
作为我国机械工业发展的生动缩影,中国
一拖制造了中国第一台拖拉机、第一台压路机、第一台军用越野载重汽车,成为我国机械工业自主创新、民族
品牌的重要样本。
在一拖的发展过程中,尽管也有着些许的遗憾,更多的则是令业界惊羡的成功。在计划经济时期的1978年,极具发展潜力的东方红40拖拉机奉命停产,使得一拖的发展蒙受到重大损失。但如今一拖早已从遗憾中走出,并通过试水新品、抢占先机、转型升级等举措迈上了市场经济的康庄大道。55年共向社会提供农业机械、工程机械、动力机械和车辆等产品350多万台。
9月9日,两台服役38年和25年的东方红拖拉机入馆仪式在中国一拖展览馆举行。这两台拖拉机分别是上世纪70年代初生产的东方红—40和上世纪80年代生产的东方红—15。前者是
一拖具备自主设计能力的标志,后者是中国一拖进入市场的开山之作,颇具时代特色和历史意义。
市场前传:老40的遗憾
虽然脱胎于计划经济,但中国一拖始终重视用户的需要。
早在1958年东方红拖拉机诞生前,毛泽东就亲自给一拖批示:拖拉机型号、名称不可用洋字。各种拖拉机式样和性能一定要适合我国的气候和地形;并且一定要综合利用;其成本一定要尽可能降低。
在今天看来,用户的需要,正是市场的核心。
1958年7月20日,第一台东方红54履带拖拉机开出厂门。这是中国一拖的第一代产品,是引进苏联德特54履带拖拉机的结果。1958年10月,中国一拖就开始根据我国农业的实际需要,对其进行升级换代,1959年即试制成功东方红75履带拖拉机,在作业效率提高45%的同时,油耗降低3%。1966年,东方红75拖拉机完全取代东方红54拖拉机。
如果说东方红75拖拉机还只是在原有产品上的改进,东方红40轮式拖拉机则是一拖自主设计能力的开始。
1964年,一拖根据我国广大农村多种作业的要求,开始了40型水旱两用轮式拖拉机的研制工作,1965年试制成功,1970年正式投产。与其配套的490柴油机也同步进行设计、试制、生产。东方红40拖拉机转向轻便、结构合理,采用风冷
发动机,适合多种工况,受到用户的极大欢迎,投产后年产量很快就超过5000台。
东方红40拖拉机在设计和生产过程中,进行了广泛的用户调查和反复的试验,在投产后也不断地根据用户反映的情况进行改进。1971年到1972年,
一拖组织人员对用户反映的40拖拉机质量问题进行技术攻关,一年内就解决了67个问题。
然而,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在产品正在逐步成熟时,1978年第三次全国农业机械化会议后,东方红40拖拉机奉命停产。而此前8年,东方红40拖拉机已累计生产3.16万台,总产值达1.86亿元。这一非常有潜力的产品在发展中夭折,成为一拖历史上难以言说的遗憾。
或许是历史的巧合,东方红40拖拉机停产的1978年,中国正酝酿着一场重大变革。这场变革从农村开始,变革首先波及了农机制造业。
试水新品:小四轮的诞生
1980年以后,国家不再对一拖下达指令性计划,同时,由于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不再需要大型拖拉机,东方红履带拖拉机销量锐减。1980年东方红履带拖拉机销售2.4万多台,1981年骤降至不足1万台。
像许多国有企业一样,“找米下锅”成为干部职工的“流行语”,“小毛驴趾高气扬,拖拉机离职休养”成为市场上的顺口溜。
在当时陌生的市场面前,一拖人马上想到了用户——难道分田到户的农民真的就不需要拖拉机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