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有资料显示,我国已于2009年首次超越
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
叉车制造和销售中心,去年的销量达到138908台(美国在12万台以下)。而
杭叉2009年的销量约为34000台,虽然年初该企业制定的经营目标是2010年销量力争突破4万台,但通过产能扩张之后仅今年1~4月就达到1.9万余台的销量,这似乎表明,4万台的目标不难实现甚至大有超越的可能。虽然有业内人士看淡今年后半年的市场行情,但随着日前
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将今年走势定调为“前高后稳”(之前大部分业内人士对今年工程机械市场行情预测为“前高后低”),可以想像,我国有望在2010年继续蝉联世界叉车销量的冠军,甚至逐渐拉开与身后其他国家的距离,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最
大叉车制造和销售中心。而杭叉的这次转型升级无疑将是其中的关键因素之一。
“从目前的市场来看,今年的势头很好。一季度一些企业销量均创下历史新高。”赵礼敏也向《中国工业报》记者表示,世界经济正在复苏,中国经济正在步入一个新的上升通道,物流业也已被列入十大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2010年形势总体来讲对叉车行业是有利的。
但他指出,行业竞争也将随之变得更加激烈。目前我国已有100余家叉车生产商,世界上较为著名的叉车跨国
公司均已全面布局中国市场,独资、合资企业大批涌现。2009年在全球叉车行业整体遭受重创的情况下,仍有后来者不断进入。同时,
山推、
柳工、
龙工、
山河智能等大型工程机械集团也纷纷介入并逐步释放产能。赵礼敏认为,行业同质化竞争将日趋激烈,加之原材料及人工成本的高企,利润下降已成普遍现象。
但业内专家也表示,包括杭叉在内的我国部分叉车制造企业,近几年通过各自的转型升级,已经初步具备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长远来看,随着中国叉车市场容量的日益扩大,我国将不仅只是世界最大的叉车制造和销售中心,还有望成为引领世界叉车制造业的技术强国。而杭叉也已剑指世界叉车前五强。
记者手记: 杭叉的“出走” 迫于发展和环境的压力,搬迁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难题。欲见化蝶之美,必经破茧之痛,不少企业在这一过程中都历经几多挣扎,能运筹帷幄者鲜矣。
而杭叉的搬迁也许就是其中值得细细体味的那一小部分之一。
2005年前后,随着城市化的推进,杭州市政府开始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其中很重要的一项就是将市区内的工业企业外迁至“卫星城”。
与其他企业不同,杭叉是主动搬迁。因为自2000年杭叉改制以来,每年销量平均以40%的速度递增,原本5000台的年产能明显不足。虽然2005年杭叉通过技改,年产能迅速扩大到3万台,但大部分厂房是
租赁而来,较为分散,物流成本随之激增,企业发展受到限制。
主动求变,以变应变。
杭叉主动请缨,开始了这个企业有史以来规模最大、距离最远、外部环境最为复杂的一次搬迁。
而让外界颇感意外的是,杭叉最终选择在2009年年中实施搬迁。当时国际金融危机的阴云尚未散去,国际国内经济环境尚不明朗,搬迁之后新工厂的磨合也需要时间,选择此时搬迁不仅需要勇气,还要有对未来市场走势的准确判断。
结果证明,这个时间点的选择恰到好处。随着2009年下半年叉车市场的逐步复苏,杭叉也平稳度过了新基地的磨合期。当2010年市场突然迎来火爆行情的时候,杭叉已能从容应对并牢牢将其抓住,为企业下一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而最重要的是,杭叉通过搬迁实现了产能扩张、技术升级和管理模式、发展方式的转型,企业由此发生了质的变化。
值得借鉴的是,这种变化不仅体现在企业战略和经营层面,而且更多的反映在普通员工的工作和生活当中。大量新设备的应用,降低了员工的工作强度;工厂和车间环境的改善,提升了工人的安全和健康保障。杭叉的职工早餐被当地媒体誉为“杭州企业最丰富的早餐”,舒适的住宿条件和优厚的补贴政策让绝大多数职工主动选择住在远郊,这一系列人性化的管理正在日益强化企业发展最为重要的软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