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行业动态 > 正文

变科技优势为发展优势

2010-01-07 09:00 性质:转载 作者:合肥在线-合肥日报 来源:合肥在线-合肥日报
免责声明:中叉网(www.chinaforklift.com)尊重合法版权,反对侵权盗版。(凡是我网所转载之文章,文中所有文字内容和图片视频之知识产权均系原作者和机构所有。文章内容观点,与本网无关。如有需要删除,敬请来电商榷!)
2009年,合肥科技创新阔步前行,紧扣创新型企业产业生产线、产学研合作创新平台建设培育线、体制机制再造创新线“三条主线”,变“科技...

  2009年,合肥科技创新阔步前行,紧扣创新型企业产业生产线、产学研合作创新平台建设培育线、体制机制再造创新线“三条主线”,变“科技优势”为“发展优势”。
    经初步统计,2009年,合肥市产值过亿的高新技术企业将达130户,比2008年增加40户;高新技术产值达1400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加值一半以上;对GDP产值的贡献率达21%。
    培育企业做“种子”
    科技创新,企业是主体。
    2009年,合肥市根据自身产业现状和发展规划,筛选了装备制造、汽车、家电3个支柱产业和电子信息、新材料、软件、节能环保、公共安全5个新兴产业作为创新型产业,从中筛选“种子”。
    找到“种子”后,合肥按“创新型企业成长路线图”,对初创型企业实施“天使企业”培育计划,实施创新资源的输入和整合;对成长型企业实施“瞪羚企业”培育计划,通过资产重组、资本运作等多种手段推动其尽快做大做强;对成熟型企业实施重大科技计划项目,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延伸产业链,打造产业集群,开展科技创新型企业培育工作。
    耕耘,就有收获。2009年,安利合成革、中铁四局、丰乐种业三家企业技术中心昂首进入“国家队”;合力叉车、科大讯飞两户企业被认定为国家级“创新型企业”,江淮汽车、工大高科、美亚光电、通用院、安凯福田5户企业跨入国家“创新型试点企业”行列;23户企业被认定为省级创新型企业;6个产品被列入首批国家自主创新产品名单。
    2009年,这些极具创新能力的企业,已成为合肥各类产业中自主创新的领头雁,成为合肥加速崛起的中坚力量。
    打造平台做“土壤”
    插上科技双翼,企业还需要腾跳起飞的平台。
    2009年,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开始发力,省政府正式批复同意设立“合肥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示范区”,作为全国唯一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合肥成为安徽科技创新的战略支点,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平台”日益夯实。
    2009年,“中国(合肥)自主创新要素对接会”成果丰硕,科技创新所需的各种要素向合肥聚集。通过“创新要素平台”,合肥增强了吸纳和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能力。“努力把合肥的对接会打造成为与深圳高交会、北京科博会齐名的全国三大科技会展品牌之一”,合肥举办对接会的显著特色和重要意义非常明显。
    按照“聚集科技资源、转化科技成果、培育科技中介机构、开展科技合作、招商引资引智”的思路,2009年,合肥建立了科技创新公共服务中心。
    这个“转化服务平台”为企业、高校科研院所、政府部门和科技人员提供了找仪器、找企业、找成果、找专利、找资金、找项目、找政策、找专家、解难题等科技创新“一站式”服务,降低企业创新创业成本。
    同时,合肥还积极组织高校和科研院所举办各类科技项目推介会、对接会;规划建设占地1500亩,总建筑面积约150万平方米的合肥创新平台;建立院(校)地联席会议制度,建设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探索具有合肥特色的产学研合作模式,为科技创新提供“温润的土壤”。
    创新机制做“雨露”
    有“种子”和“土壤”,还需要甘甜的“雨露”。
    实践证明,科技成果产业化关键是“通道”。合肥通过一套科学实用的制度体系安排,打通一个让信息、资金等各种要素资源能有效配置和合理流动的“通道”,为科技创新洒下“雨露”。
    领导体制上实现创新  成立了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挂帅的领导机构,强力推进试点市和试验区建设。同时,不断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推动应用型科研机构兴办产业或改制转企,在科技计划项目申报上打破地域、所有制、隶属关系的界限。
    政策体系上实现创新  修订了《合肥科技进步条例》,制定《关于推进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的实施意见》,印发《实施方案》,出台《推进自主创新若干政策措施》及其配套《实施细则》,量化分解了18项目标任务,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政策支撑体系。
    这些政策含金量高、可操作性强、具有突破性,为合肥市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营造了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环境。
    观念措施上实现创新  一方面,放眼全球,敞开胸怀“请进来”,积极引进创新型企业和项目;另一方面,以大开放的理念鼓励“走出去”,推动有条件的科研单位到各类平台上实现成果转化。
    更重要的是,合肥还用创新的方法“融起来”,建立和完善科技资源共建共享的有效机制,切实解决资源条块分割较为突出、创新主体互通互补存在障碍的问题,广泛吸引外部科技资源、资本要素等进入合肥,更好地推进合肥实现更大跨越。
    在建设现代化滨湖大城市的进程中,合肥由“科技优势”向“发展优势”转化的步伐越来越快、越来越稳健。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拒绝广告

相关资讯

关注官方微信

手机扫码看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