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为我插上隐形的翅膀
与共和国同龄的杭叉前身是杭州通用机械厂,由当时的18个小厂合并而成。1978,成立杭州叉车厂,杭叉在改革开放的序幕中启航。下属的8个分公司曾散落于石桥路两侧数公里的范围内。
“以前每辆叉车从下料、焊接、油漆、配装都要靠叉车或者货车中转运输,最忙的时候,石桥路上都是我们的生产用车,成为公路上少有的‘景观’。占道生产不光影响道路交通,每年下来光用于生产的运输成本就要200多万。” 杭叉股份生产总监张平平苦笑道。
步入新千年,杭叉以年增长30%的速度高速“裂变”,至2008年,杭叉的年产量已达3.8万台。原先的老厂房、产能和石桥路上日益拥挤的交通已经难以胜任杭叉的阔步发展。“在老厂房,如果发货车队放两天假,下线的叉车很快就没有地方存放。”同时,杭州工业的退二进三和城市化的日益加剧,也使杭叉的升级和搬迁势在必行。
“当时我们在杭州周边看了很多地方,最终之所以选择临安,是因为临安的自然环境和创业软环境都很不错。这里空气好,而且交通也便捷。临安市委市政府、开发区和街道为我们落户做了大量工作,为帮我们把地整好,让新厂区尽早动工,开发区主任、街道党工委书记黄国林还病倒住进了医院,这种敬业精神和对发展工业的强烈愿望,深深打动了我们。”
新杭叉占地520亩,相当于50个标准足球场。而对于杭叉人来说,新厂区的意义不光在于大,更在于“统一”和“团聚”。新的厂区通过流水线把以前散落在各处、需要用货车或叉车维系的8大分公司完全串联在一起,使杭叉拥有了亚洲最大的总装车间。而且新的流水线比以前分工更细,更专业,产品可靠性、安全度、耐用度都今非昔比。
“我们要借临安这块宝地,好好开启我们的二次创业。未来几年,将向年产6-8万台的目标迈进。还要着手研发层舒适性更高、动力更足、外观更美、更富市场竞争力的高端系列叉车,使杭叉的产品序列更‘丰满’。”张平平说,“现在杭叉已经是全球十强,我们要在临安力争挤进全球四强。”
都说“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但并非每个螺蛳壳里都能做出好道场。毕竟,有时空间的束缚会扼制梦想的孵化。对于杭机人来说,挺进更宽阔的“青山湖时代”,就是向更壮丽的愿景迈进的一个先决条件。
杭机的前身是杭州机床厂,始建于1951年,国内首台平面磨床就曾出自这里。2008年,杭州机床集团与浙江经济建设投资公司缔盟组建杭机,并于当年十月迁居临安。
新厂区面积比原先在石桥路扩大了三倍多,由当初的4万平方米,扩展至14万平方米。对于杭机来说,临安之徙不是一次简单的位移和扩容,而是梦想的一次全新启航。
面对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新杭机人紧紧抓住国家4万亿投资带来的“热岛”效应,把触手伸向方兴未艾的高铁行业。通过与浙江铁路投资集团结盟,杭机成功承接了12台高速铁路轨道板磨床订单,每台磨床造价1500万。近日,首台轨道板磨床已经下线启运。“不久的将来,京沪、津秦、石武、杭宁、杭甬、沪杭等高速铁道线线上,您都将看到由杭机磨床打磨铺设的高铁轨道板。”杭机股份董事长姜宁自豪地说。
尽管高铁轨道板尚未铺设,但杭机人的梦想却早已驰骋在高速列车上。不久前,杭机还成功牵手铁道部第三设计院,将联手研发具有国内自主产权的高铁地基磨床,以结束该领域长期依赖进口的历史。
眼下,在临安新厂房中研制出来的轴承直径达4米的的复合磨床获得了上海一家风力发电企业的青睐,杭机人正为在中国大地获取更高效的风力绿色能源而竭尽全力。
作为杭州装备制造业西迁路上的巨擘,杭氧董事长、党委书记蒋明期待的不仅仅是新杭氧在量的扩张,更对企业管理的升级和品质打造充满急切。
此次杭氧将旗下的16家分公司悉数迁至青山湖,年底前将全面投产。蒋明坦陈,此次杭氧西迁不是简单的物理位移,到临安后,在提升人员素质和管理水平上将有新的质变。
时下,杭氧员工正陆续走进教室,参与一种被称为“6S”的管理培训,新厂区的布局,也正被武装成具有杭氧特色的“6S”管理体系。年底前,随着杭氧的陆续投产,“6S”管理模式将在杭氧新厂区全面推行。
“6S”管理是现代工厂行之有效的现场管理方法,它通过人的规范化及地、物的明朗化,改变人的思考方式和行动品质,强化规范和流程动作,进而提高公司的管理水平和生产效益。蒋明希望新杭氧在向管理、人才要效益中扬帆启航。
铁人工作制与保姆式服务
2003年,根据省委、省政府《浙江省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规划纲要》精神,杭州市委、市政府出台“工业强市”战略,实行“退二进三”、“优二进三”,加快推进杭州工业骨干企业梯度转移、转型升级,进一步促进杭州城市结构和产业结构优化。临安市委、市政府紧紧抓住机遇,依托于良好的生态优势、便捷的交通优势、充足的人文优势和强劲的后发优势,全力承接杭资企业梯度转移。临安经济开发区楼梯口的18字“一切为了企业,为了一切企业,为了企业一切”并非只是上墙装饰的绕口令,而是临安引杭企、招杭资的行动宣言,更是筑巢引凤的金字招牌。
为了18字宣言,开发区取消了双休日,推行“白+黑”、“5+2”、每天17小时工作制等铁人制度;为了18字宣言,开发区一把手亲任总指挥,发出不讲理由、不提困难、不看过程,只看结果的“三不一看”的行动号令,铁面推进各项工作;为了18字宣言,开发区在落户项目推进过程中强化人员保障,做到机具不停,雨天不停,夜间不停,节假日不停。
数载的辛勤筑巢终引彩凤。杭氧、杭叉、杭机、杭塑、杭重等大佬悉数西迁青山湖。六大杭资项目占地面积1995亩,固定资产投资48.5亿元,预计达产后可实现销售产值110亿元,税金10亿元。临安以先进装备制造业为主体、高新技术产业为指导、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工业格局终于夯定了坚实基础。
随着项目的引进,如何加快项目动建又成为开发区新的工作重任,为此,开发区围绕临安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三个一切”,抓好“六项服务”,强化“五个保障”,把加速推进杭资项目建设作为招商引资后的第一要务。按照“一切围绕项目动建、一切服从项目动建、一切服务项目动建”的“三个一切”服务宗旨,突出做好企业项目报建的全程代理服务。保障企业实现自主施工、无障碍施工。并为“九通一平”做好功能配套服务。在企业有需求的前提下,为企业工程招标和管理提供参谋服务。生产经营过程中,为企业提供政策管理服务。还实行“围墙界限”服务,即“围墙内的事由企业自主,围墙外的事开发区帮办”,真正实现企业安心经营、开发区全程跟踪的“保姆式”服务。
在杭州装备制造业众巨擘的引领下,近几年里,杭州不少机械制造业名企也陆续“远嫁”临安。杭钻机械制造公司董事长丁洪
坦言,他们之所以“尾随而至”,就是因为“杭州乃至浙江制造业的根基和灵魂在临安,这些企业间的互动性很强,今后彼此间的合作也会很多。”
杭州市市长蔡奇日前调研临安时对临安经济开发区的产业格局给予高度评价,认为杭州工业的未来主要看江东和临安,杭州市属工业的未来就在临安。浙江省省长吕祖善不久前视察临安经济开发区时,更是不吝溢美之词:“浙江的机械制造一半在临安!”
宜业更要宜居,大配套建设工业新城
每每上下班时间,忙碌穿梭于开发区的16辆杭叉职工大巴,在向世人炫示着落户开发区的大企业大气象的同时,也坦示着宜业的青山湖尚未迎来宜居时代的短板。
黄国林向记者透露,为让更多落户青山的企业员工结束两地奔波之苦,开发区和青山湖街道已于今年年初启动了实施“三个五”工程。即围绕构建“魅力、实力、潜力、合力、活力”的“五个力”新城区工作目标,强化“大做地、大配套、大招商、大产出、大改革”的“五个大”工作举措,落实“五个一”市政工程,即“建设1个大型居住区、完成10亿元投入、建设10公里道路、拆迁1000户民房、征用10000亩土地”。
未来五年,街道和开发区将先后注资50亿元,对城市功能完成基本配套,具体包括建设医院、中小学、酒店、商场、超市、农贸市场、航运货运码头、垃圾中转站、公厕、停车场、大型居住区、特色商业街、客运站、文化中心、城市监控和房地产等市政项目,以高标准建设“青山湖科创新城”,为青山湖营筑优质的宜居环境。
大配套不仅要硬件配套,还需要人性化关怀与服务。青山湖街道办事处主任帅建筑告诉记者,今年街道、开发区将结合时下的经济大背景,在企业中深入开展“十送十问十帮”送温暖活动。将用足用好中央和省市调结构、保增长的扶持政策,支撑企业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同时开展政银企恳谈会,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难的问题。发挥青山人力资源分市场作用,加强校企和人力资源输出地的合作,强化技能培训,促进转岗就业。
帅建筑说,街道还将筹资400万元建立青山大病医疗救助体系,完善开发区奖学金制度,妥善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难问题。建立“百姓档案”,提升人力资源综合管理能力。推行服务承诺制、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强化考核机制,转变机关作风,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加快建设杭机、杭叉员工住宅楼,早日为企业员工提供居住保障。
2009年6月27日,海南。在一片掌声中,临安经济开发区捧得了“中国十大最佳投资环境开发区”的盛誉。这是继2006、2007年连续两届荣膺长三角最具投资价值开发区之后,临安经济开发区首次获得的最具份量的“国字号”盛誉。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份授自中国南海的盛誉,将带着杭州装备制造业的殷殷期望,在杭州西郊滋养出杭州市属工业的一方新蓝海。
2025-01-24 09:53
2025-01-24 09:51
2025-01-24 09:46
2025-01-24 09:17
2025-01-22 09:19
2025-01-22 09:16
2025-01-20 09:05
2025-01-16 11:09
2025-01-16 11:01
2025-01-16 1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