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备大企:力推产业升级
作为一个老工业城市,大连的装备制造业有着百年的历史。国家“十一五”提出的装备制造业攻关的16项重大专项中,大连占了8项。其中大连船舶重工、大连机车、冰山、大连机床、大连重工/起重、瓦轴、大连船用柴油机、船用推进器、船用阀门、一重大连加氢、大连中远船务和电瓷、叉车、橡塑机、大耐等一批装备制造大企业都是国内同行业的排头兵。
一批重大项目的改造和建设,为大连装备制造的产业升级,走新型工业化之路搭建了与国际接轨的大舞台——
船舶建造方面,大连船舶重工在百余年历史中创造了近百个“中国第一”后,逐渐转向高附加值船舶产品,目前其超大型原油轮、大型集装箱船、大型滚装船、化学品船、浮式生产储油船、海上钻井平台等已具有世界先进水平。去年,大连船用柴油机厂生产的世界首台电控型大型低速船用柴油机取得重大进展。
轨道交通方面,大连机车车辆有限公司在产品结构调整和升级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通过引进日本东芝公司技术和消化吸收再创新,该公司已完成国内首批44台的功率为7200千瓦的“和谐”型(HXD3)大功率交流传动电力机车,国产化率达80%以上,具有世界先进水平,被铁道部确定为主力车型。
重型机械方面,大连重工?起重在风电、水电和核电装备领域获得重大进展,自主设计制造的中国第一台百万千瓦核电核岛环形起重机(装备于岭澳核电站二期工程)已交付验收;大连华锐铸钢为三峡70万千瓦水轮机生产的上冠、下环、叶片,改变了中国水轮机组关键铸钢件完全依赖进口的局面;船用曲轴生产基地的建成和批量投产,提高了中国造船工业自我配套的能力。
在研制大型、精密、高速数控加工设备方面,大连机床集团取得了许多新的突破,国内首台九轴五联动车铣复合加工中心高速立(卧)式加工中心等一批新产品的研制成功,使中国的机床行业企业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之中。目前正在申报国家数控机床工程研究中心、数字化制造系统平台项目等工作,拟推动数控机床研制和产业化、数控技术培训和人才培养。
大连高金数控集团数控机床功能部件基地不仅全部竣工达产,而且以全系列的产品、集团化的全新组织形式,形成了大规模的制造能力,成为国内规模最大、品种最全的数控机床功能部件的生产和供应基地和首批国家级数控功能部件产业化基地。同时,大连光洋科技、大森数控等数控系统生产企业已在行业中崭露头角,大连光洋科技研制出的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全数字总线开放式第二代高档数控系统,受到国内外的高度关注。
石化装备领域,作为乙烯工程装备最关键的装备,大型挤压造粒机组被列为国家装备制造业16项重大装备之一,国产化意义重大。国家发改委和中石化已对该项目进行立项,并确定项目由大连橡胶塑料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主承担。该公司还攻克了中国全钢子午胎装备国产化最后一个堡垒,成为国内唯一能够为汽车轮胎企业生产全钢、半钢子午胎和大型工程胎提供橡胶压延机组成套装备的企业。
一重大连基地的千吨级加氢反应器已研制成功,并装备了国家大型石化工程,打破了国际垄断;冰山集团的高效节能大型热泵机组已经试运行并成为国家环保示范工程项目。塑料挤出吹塑重包装机组、低温分离器、大型石化专用螺杆压缩机、真空冻干设备、中央空调成套系列产品及石油化工流程泵、耐腐蚀泵、核级阀门等一系列新产品的研制成功,为国家“十一五”期间的大型煤化工成套设备及大型工程关键设备的国产化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瓦轴集团建成了国内轴承生产企业唯一的集检测、试验、分析、研究、鉴定、评价为一体的专业轴承检测实验室,其试验能力和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该集团研制成功的1.5MW风机用变桨轴承,标志着瓦轴已经掌握风机用轴承设计和制造的核心技术,完全替代了进口。目前,该产品以较强的竞争力已进入国际市场。
大连电瓷有限公司自主研制的交流1000KV特高压输电线路用大吨位420KN双伞、三伞形瓷绝缘子填补了国内外空白,为国家“十一五”期间特高压1000千伏输电线路建设提供了高可靠性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装备,现已通过线路试验。
……
这些以国家重大项目,特别是“十一五”期间的重大攻关项目为依托,推进技术创新的项目,大大加快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并形成了大连市新的产业支撑,使装备制造业快速进入产品升级的过程中。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实施以来,大连市装备制造业共实施5000万元以上的大项目335个,总投资860亿元。
如果说过去石油化工、机械制造、船舶和电子信息作为大连的四大支柱产业的话,那么,截止去年,机械制造和船舶(统归为装备制造)的规模已超过石化产业,成为大连市第一支柱产业。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产值与利税中,装备制造业占43%和73.2%。老工业基地振兴3年来,装备制造业年均产值递增29%,利税递增28%。
两区一带:打造先进装备制造业聚集区
开发建设沿海经济带,是辽宁省委、省政府全面振兴老工业基地的一个重要举措。这条沿海经济带是由大连长兴岛临港工业区、营口沿海产业基地、西锦州湾沿海经济区、丹东产业园区和大连花园口工业园区五个“海点”连成的一条线,简称“五点一线”。
如果,国家振兴装备制造业的战略把辽宁省推到了一个重要的历史地位的话,那么,大连作为辽宁省发展沿海经济带的“龙头”,则肩负着舞动这条巨龙的历史重任。
随着中国装备制造业逐渐向着产品绿色化、产业集群化、参数极端化和经济全球化等方面的发展,随着一些国内大型装备制造业企业开始大规模的向沿海、沿江运输干线地区布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为大连市的装备制造业带来了一个新的发展空间。2007年7月,大连市委、市政府做出了建设“两区一带”先进装备制造业聚集区的决定,即依托大窑湾港和保税港区,建设以汽车整体配套为重点的装备制造业聚集区,发展汽车及零部件、数控机床等装备类产品的制造和流通产业;依托大连湾北岸深水岸线,建设以大型装备制造为重点的装备制造业聚集区,发展大型、重型装备及零部件制造产业,吸引东北、内地和国外的重型装备制造企业来此聚集;依托长兴岛至旅顺口的渤海深水岸线,建设以造船业为重点的船舶和海洋工程产业带,发展大型造船及配套工业。
作为“五点一线”的重要一环,正如李克强同志在考察大连装备制造业时所指出的:大连要充分利用沿海优势,进一步搞好整体规划和产业布局,打造临港临海先进装备制造业聚集区,努力成为“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开发建设的龙头,为全省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装备制造业基地提供有力支撑。
大连最大的区位优势是临港临海。过去多年来,大连在依托港口发展造船、石化、机械工业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但从企业搬迁改造和产业布局看,工业项目比较分散,缺乏规模较大的工业聚集区。
国际经验证明,在临港临海地区建设工业聚集区,有利于利用国际市场资源、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和规模效益。就大连“两区一带”的建设规划,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副会长蔡惟慈表示,目前,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趋势是产品的绿色化、产业的集群化、需求的个性化、参数极端化和经济全球化,发展临港临海集聚产业是适应这种趋势的合理选择。
随着国内重大装备制造业抵御进口装备能力的不断增强,国内百万千瓦极核电F级重型燃气轮、特大型水火电设备、特大型变压器和压力容器等代表21世纪中国重型装备水平的产品制造成为国内企业竞争的制高点,这些产品不但技术含量高,而且“大型”,一件产品少则几百吨、重则上千吨,总装发运条件已成为中国自主发展大型装备制造的关键性、约束性因素。
近年来,在中国重大装备制造业内掀起了一股学习国外同行建设超重型装备总装基地的竞争热潮,其主要亮点均在于可以由重型车间通过重型吊车将产品直接装船向用户发运。目前重型装备的战略布局调整已逐渐明晰,规模化特点显着,外向型趋势明显。大连“两区一带”的规划布局适应了这种新的市场格局,将有力地促进大连地区竞争力的提升,有利于对外经济和技术合作,有利于吸引华晨、一汽等内陆企业发展外向型整车临港组装业务,加快汽车零部件、数控机床、风电设备、制冷设备、轴承等高成长性行业的升级和发展。
内外结合:以大开放带动大振兴
大连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先发优势得益于开放,振兴的后发优势同样在于开放。
作为辽宁省和东北地区对外开放的门户,近些年,大连市在利用外资方面达到了一定厚度,外向型经济对新增生产总值的贡献率已接近50%。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大连装备制造业利用外资的思路逐渐由“招商引资”向“招商选资”过渡。一个明显的标志是,世界500强及大跨国公司纷纷加快进驻大连的步伐。2006年以来,世界500强及大跨国公司在大连的实际投资近6亿美元,其中,德国大众汽车、蒂森克虏伯、西门子等20家世界500强企业实际投资2.8亿美元。在引进的项目中,绝大多数与大连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紧密相连。
大连良好的投资环境和雄厚的工业基础,吸引了世界的目光:投资25亿美元的英特尔芯片项目正式落地、一汽大众30万台轿车发动机项目建成投产、中德双方共同投资12亿元的道依茨一汽(大连)柴油机有限公司去年已经达产,今年已进入二期工程建设、新加坡万邦等重大外资项目相继引进,以及苏尔寿、塞迈、利渤海尔、阿尔卑斯立、三洋、丰田、东芝、松下、大众、西门子、蒂森克虏伯、三菱电机、林德、苏尔寿、塞迈、利渤海尔、阿尔卑斯等世界500强企业相继在大连落户和追加投资,为高度开放的大连带来了世界最先进的技术。
大连船舶重工、大连重工/起重、大连机床集团、瓦轴等一批实力较强的本土企业实施的国际化战略,加快了大连装备走向世界的步伐。与此同时,一批国内装备制造的要素也纷纷向大连及大连的优势企业集中:一重大连临海基地、中远旅顺造船基地、齐齐哈尔车辆铁路货箱总装基地相继建立,鞍钢与大连船舶重工联手成立了钢材配送中心,武汉冷冻机加入大连冰山集团,齐二机床与瓦房店机床“联姻”……内外结合的大开放,带动了大连装备制造业的大振兴。
一大批民营科技企业的迅速崛起,不仅成为大连装备制造业的一支生力军,还为大连装备制造业的技术创新注入了新的活力,大连路明、光洋科技、大森数控、大高阀门、第一互感器等具有一定规模和创新能力的民营企业,不仅在国内同行业独占鳌头,在国际市场上还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2025-07-03 09:04
2025-07-01 15:26
2025-07-01 09:48
2025-06-30 08:14
2025-06-28 18:07
2025-06-26 14:36
2025-06-26 10:47
2025-06-23 09:11
2025-06-16 11:40
2025-06-16 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