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前结束的玉柴机器2005年商务大会上,玉柴董事长兼首席执行总裁王建明向业界传递着这样的信息:滚动创新风范、扩大市场拉动;再...
在日前结束的
玉柴机器2005年商务大会上,玉柴董事长兼首席执行总裁王建明向业界传递着这样的信息:滚动创新风范、扩大市场拉动;再造服务优势、促成战略跳跃;壮大根系网络、保障大业常青。这36个字昭示着玉柴“3年对接”的主要目标已基本实现。
3年前,玉柴针对中国入世、关税下降、进口
发动机竞争激烈、国家实行新排放标准等“危机预警”制定了“3年对接国际竞争”的阶段战略。在基本上没有资本市场后续支持的情况下,玉柴建设者们成功完成了自己定下的目标,按计划解除了预警。在2004年玉柴发展成为销售额过百亿元的大型企业,这不仅在内燃机行业名列前茅,在整个机械工业中也屈指可数。玉柴的快速发展,源自极高的信誉度。
急流勇进 创造奇迹
2004年,顶着宏观调控、市场萎缩的强大压力,玉柴集团创造了一个“奇迹”:整个企业集团实现含税销售收入107.05亿元,比2003年的69.45亿元增长54.14%;全年完成
整机交库24.16万多台,同比增长34.07%,在玉柴历史上首次突破20万台大关;销售柴油机21.78万台,同比增长26.63%;柴油机产销量均居全国同行前列。这些骄人的战绩为年初制定的“百亿战役”计划画上了完美的休止符。
作为玉柴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基地,玉柴国家级技术中心在2004年开发新产品38项、新技术8项。该技术中心年内开发的YC6G-30、YC4G-30、YC6L-30系列七个品种的柴油机均已达到欧Ⅲ排放标准,为玉柴率先推出国产欧Ⅲ发动机创造了重要条件,并提前半年推出样机,提前4个月小批量市场投放,打破了进口发动机一统天下的局面。值得一提的是,代表玉柴新起点的4W微型轿车柴油机于2004年12月25日点火,这更是填补了国内轿车柴油机的空白,为玉柴进入国际内燃机强手之林、在2008年成为世界同行业四强企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个月出设计图、4个月出样机,正是技术中心如此高的研发速度保证了玉柴集团与国际先进技术的同步。
为避免资源浪费,提高运作效率,玉柴集团于2004年将原集团所属的广西玉柴物流集团有限
公司、广西玉柴玉林机电有限责任公司、广西玉林玉柴机器专卖有限责任公司原有的业务进行系统整合。整合之后,3块业务统一由玉柴营销有限公司进行管理和经营。
据营销公司副总裁胡育宏介绍,玉柴营销公司成立伊始便针对玉柴用户关注的3个问题,即效益问题、融资问题和服务问题迅速寻找解决办法。新的玉柴营销物流公司以强大的物流网络为支撑,为玉柴用户提供综合服务;另外构建开放式的玉柴物流信息、结算及
GPS综合定位这3个系统,向合作伙伴及玉柴用户提供服务,以此解决效益问题。
而玉柴营销与玉柴捷运担保公司一起配合所有的玉柴服务站及社会经销商通过开放式的对外合作,与合作伙伴互换资源;同时玉柴捷运担保向经销商直接提供担保,以此解决购车和融资问题。
公司还围绕“以用户为中心”的经营原则,对现有的配件销售模式、商务政策进行大幅度的调整,结合玉柴正在实施的服务提升计划,解决玉柴用户关注的服务问题。
借助卓有成效的运作,玉柴营销物流公司组建第一年即取得了较好的开端,2004年整车销售完成9000辆,销售收入16亿元,配件销售4.2亿元,物流营运收入1.5亿元,3项业务合计完成21.7亿元。经过一年的运作,现已初步建成玉柴物流骨干网,形成较强的物流运作能力。
左刀右剑 鏖战江湖
3年对接国际的成果,使玉柴结束了“蠕动”,开始进入“跳跃”发展的新时期。展望2005年,玉柴希望以“不辱历史使命,制胜三大挑战,拼抢创新成效,夺冠行业全能,抢滩全球制高,赢得战略主动”的工作方针来实现“销售收入150亿元,产销发动机25万台,出口创汇3000万美元”的目标。为了抢占全球市场的制高点,玉柴将再造服务优势,完善“YC系统结合体”,在质量制控方面和排放、可选、动力、经济、舒适、可靠等适用性方面“全面领先、全争第一”;在市场拉动、售后服务、配件供应方面和以人为本的管理方面“全项夺冠、全能夺冠”。
面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玉柴有其所谓“左刀右剑”。在国内市场,根据东风汽车有限公司关于和玉柴结成市场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战略性建议,双方已在各个层面展开合作推进。玉柴积极做好担当东汽全系列配套、重机主打动力的准备工作,同时在一致性排放、动力性、经济性、可靠性及成本控制方面满足东汽的一系列挑战性要求。在国际市场,玉柴与
日本雅马哈公司的合作,将由原来的扩大品种合作发展至全品种替代的战略性阶段,届时将把A7100合作的成功模式迅速扩大至6G、4F、4W系列,之后进一步扩大至玉柴的9个系列即全系列。而玉柴与
美国德尔法公司的合作也将进入战略实施阶段,玉柴凭自身的适用性优势,借助德尔法公司的销售及服务网络实现在北美代理与经销玉柴多种用途的发动机、发电机组,以期3年之内以不少于3万台的年销量取代某世界名牌公司在北美的销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