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与对外开放的加深,我国企业的发展也与世界经济的关联日益增长。在中国的服装和鞋等产品占领全球市场,因种种事件...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与对外开放的加深,我国企业的发展也与世界经济的关联日益增长。在中国的服装和鞋等产品占领全球市场,因种种事件而引起众多关注的时候,中国这个潜力巨大的市场对外国的制造商们同样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在一些机械制造业及技术含量较高的领域,中国的许多企业都深刻体会到了全球化带来的竞争压力。
我国
叉车行业的情况较具代表性。我国叉车产业自20世纪50年代末起步,到70年代初具规模,自80年代以后,通过引进TCM、
三菱及尼桑技术,我国叉车设计、制造技术有了快速发展,
整机设计技术已接近国际前沿水平,但
发动机等关键零部件的设计、制造水平尚有较大差距。
而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工业车辆集团均在中国开办独资、合资企业,这在提高了我国工业车辆行业的整体水平的同时,也引起了国内市场的激烈竞争。叉车的行业目前企业数量状况为30多家
内燃叉车企业、约20家电动车辆企业、30多家
仓储叉车和轻小型搬运车辆企业,以及已形成的
林德(
厦门)叉车有限
公司、安徽TCM叉车有限公司、上海
海斯特叉车制造有限公司、上海
力至优叉车制造有限公司、大宇重工业烟台有限公司、北京
现代京城工程机械有限公司、
青岛台励福叉车有限公司、湖南德士达叉车制造有限公司等共10余家独、合资企业。
这些独、合资企业以良好的质量和多样化的品种逐年增加在中国市场的份额。而没有在中国办厂的外国著名厂家也均在中国积极发展代理商,并且取得了一定的销售规模。在安徽
合力的年报中也提到:“截止2004年末,已有十余家境外叉车制造公司(包括2家台资企业)进入中国市场,按
美国现代
物料搬运杂志的排名,全球前20位叉车厂商中过半数已在中国国内建厂或以代理形式进入中国,加上国内一批改制的
叉车制造商,国内叉车的竞争在各个层面变得更加丰富而激烈。”
在此背景下,该行业的发展出现明显的分化,少数企业蒸蒸日上,而绝大多数企业则每况愈下。应该说在状况不佳的企业中,少数企业是由于自身的个别原因,而多数企业则是由整个产业结构质量的低下所致,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众多国际强势制造商以独、合资的形式落户中国而给行业带来强烈冲击。
但是,国内企业也并非毫无希望,规模效益已在个别企业明显体现出来,其行业领导者的地位基本形成,如安叉、
杭叉等。而作为安叉的控股子公司,安徽合力因完整优质的配套体系和充足的资金,颇受青睐。
与叉车行业类似的还有
轮胎行业。到2004年止,世界前十大轮胎企业都已涉足中国,可以说该行业经历了一场洗牌与重组,并且仍有可能继续下去。面对外资的冲击,国内原有的一些企业已经消失,但是仍有一些企业脱颖而出,如山东三角集团位列全球第十二位,排名较2002年上升1位,而佳通、山东成山橡胶也都名列20位以前。
保持目前的良好发展态势,安叉、杭叉、三角集团等都有可能发展成为行业内的领军企业,但现在,它们仍有很长的路要走———2003年,米其林的销售额为161.5亿美元,三角集团为7.65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