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的必然
任何市场经济都是一场自生自灭不断整合的经济。
整个锂电池行业同其他行业面临的现状一样,那就是技术匮乏,大多数企业都是靠着克隆和借鉴国外优秀企业的技术来生存的,有很少一部分企业通过正规途径也就是专利知识产权的购买,来实现自己的产品生产。但是,专利购买需要付出大量资金,因此对于小而散的企业来讲,所谓的技术引进实际上就是“偷技术”;同质化竞争,往往通过价格战、延长账期来获得客户。这也成为不少企业每到年关踏上四处讨债路的“特色”景象。
据测算,一条年产2000万Ah的锂电池生产线至少需要5000万元的投资,对于没有资金积累的电芯企业而言,唯有通过银行贷款才能维持产能扩张。电芯业务毛利率普遍在20%左右,扣除销售费用、财务费用、售后服务、设备折旧等,大部分企业销售净利率低于5%,甚至亏损。因此,没有集团、资金背景的企业只能通过借新债偿旧债的形式,获得企业现金流。
另外,我国企业大部分都是小微企业,十几个人甚至几个人就是一家企业,从生产设备到原材料再到最后产品,都是靠“投机”生产出来的,多数企业处在“技术是偷来的,资金是借来的,市场是靠低价低质的产品拼来的”。在深圳,这样的企业有上十万家。这些靠着打一枪捞一把就跑的心态成立的企业,很难有抗击打能力,一遇到市场起伏、风险来临,就会被无情的淘汰。
“山头文化”历来已久,在我国以“人治”为主要管理模式的企业中也并不鲜见。企业人员组成一个个以共同利益为基础的同盟,在企业中形成一股股无形的力量,而其产生的效果往往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在企业日常管理中,各方利益不断纠缠,企业内耗大;在面临危机的时候,更是从小集体利益出发,造成企业分崩离析。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健全优胜劣汰市场化退出机制,完善企业破产制度。据统计,我国中小微企业的平均寿命仅为2.9年,每年有近100万家中小微企业倒闭,占全部中小微企业数量的2.38%。而自2006年《企业破产法》实施以来,全国法院每年受理的破产案件数量一般稳定在3000件左右。
从一个侧面来看,行业一些不具备竞争力的企业破产是市场经济中正常的范畴和必然,业内人士没有必要对此大惊小怪,相反,一个充分竞争的产业没有破产的企业,才是一件怪事。
对于我国锂电池整个产业链来讲,这个行业各种企业有上万家,从源头的矿业资源,到设备装备,再到前驱体生产和四大材料,最后到锂电池电芯和PACK厂及整个锂电池的生产,哪个环节都已经处于重复产能相对过剩的状态。
在2014年,由于纯电动汽车的爆发增长,从而使已经处于投资过剩、产能过剩的动力电池逃过一劫,一些企业笼罩在了“胜利的光环下”而沾沾自喜,岂不知缺乏核心技术和过硬产品的整个行业,正面临着新的一轮淘汰。市场永远缺乏的是质优价廉的产品,劣质产品虽然能够生存一时,但是不能忽悠一世。
2015年的市场战役已经打响,在新能源车市场高调预期的背景下,我们一定不能忘记行业生态链的健康发展,无论是技术储备、产品砺炼、供应链管理,还是产品安全、高性价比、市场和消费者满意等,能够存活下来的企业一定是那些做好准备并具有资金、技术、管理、品牌实力的,而绝非“台风来了猪都会飞”的全面繁荣。
2025-08-03 10:39
2025-08-01 10:43
2025-07-30 09:07
2025-07-29 09:35
2025-07-27 13:10
2025-07-27 08:35
2025-07-26 15:22
2025-07-26 15:16
2025-07-26 09:23
2025-07-26 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