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配件新闻 > 正文

潍柴70年:从手工作坊到装备巨擘的嬗变

2016-10-27 07:37 性质:转载 作者:潍柴 来源:潍柴
免责声明:中叉网(www.chinaforklift.com)尊重合法版权,反对侵权盗版。(凡是我网所转载之文章,文中所有文字内容和图片视频之知识产权均系原作者和机构所有。文章内容观点,与本网无关。如有需要删除,敬请来电商榷!)
——一部浓缩的中国装备工业发展史金秋十月,是一个醉人的收获季节。作为国内外知名的中国汽车及装备制造集团,潍柴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一部浓缩的中国装备工业发展史

  金秋十月,是一个醉人的收获季节。作为国内外知名的中国汽车及装备制造集团,潍柴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也迎来了自己70岁的生日,并向世人展示了一份骄人的成绩单:
  ——到2015年,潍柴的柴油机产品已达到功用市场全覆盖,在卡车、客车、工程机械、船舶、发电、农用领域的配套量居同行前列;潍柴品牌发动机在当前市场的保有量达350万台,功率覆盖范围从25~10000马力。


  ——作为潍柴集团控股子公司的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成为国内少有的拥有动力系统(发动机、变速箱、车桥)、重型汽车、汽车电子及零部件黄金产业链的企业集团,旗下拥有潍柴动力、陕汽重卡、汉德车桥、株齿火花塞、凯傲叉车林德液压、法拉第游艇等行业知名品牌。
  70年前,与潍柴同期诞生且至今仍在运营的企业凤毛麟角,做成全球规模的更为鲜见;70年后,潍柴如何完美实现了从手工作坊到装备巨擘的嬗变?
  嬗变之一:从单一柴油机生产商成长为装备动力领军者
  在潍柴展厅内有一张老照片,画面是潍柴的前身———1946年创建于山东威海的军工厂旧址。工厂最初从事步枪生产和汽船修理,在1951年开始了柴油机的研制生产。1953年,工厂收归国家第一机械工业部领导,正式更名为潍坊柴油机厂,“潍柴”品牌由此诞生!
  与众多企业在发展历程中不断更新主业不同,70年来,潍柴尽管企业性质、规模、产业链条都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但始终以柴油机以及动力配套产品作为主营业务,并由此衍生壮大了上下游产品链。
  在建国后的前20年,潍柴专注于船舶动力、农业装备、发电设备的配套;从1983年11月开始,根据国家引进斯太尔重型汽车项目的总体布局,潍柴成为WD615重型柴油机的定点生产企业之一,开始了中国重型汽车配套动力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征程。
  1989年,潍柴动力顺利通过了国家对斯太尔项目的全面检查和验收,标志着潍柴发动机已具备配套重型汽车的生产能力。这是潍柴发展史上具有战略意义的产品结构调整,意味着中国不能生产重型汽车发动机的历史得到终结。
  但产品结构和技术升级的结果,并未与市场需求合拍。上世纪90年代,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阶段的老国企潍柴,销售收入直线下降,企业进入了艰难调整阶段。
  1998年,潍柴新任厂长谭旭光上任后,拉开了改革与发展的大幕。与此同时,中国经济进入了飞速发展的轨道,国家基础建设项目上马、高速公路增多,带动了社会对工程机械、重型卡车的井喷式需求。潍柴的技术改造终于与市场需求接轨,企业机制的重大改革催生了活力。到2004年,潍柴销售收入首次突破百亿元大关,产销各类发动机22万台。根据权威统计数据,在当时的中国重卡市场和工程机械市场,潍柴动力占有同类市场的半壁江山,占有率第一的业绩保持至今。
  2004年3月11日,潍柴动力在香港上市,打造了资本国际化的平台。2005年8月8日,潍柴收购湘火炬集团,由单一发动机制造商开始打造集发动机、整车、变速器、车桥等业务为一体的黄金产业链。
  以收购湘火炬为起点,潍柴动力从2005年起,陆续收购、兼并、重组了扬州亚星客车、潍柴川嘉汽车等企业,法国博杜安、扬柴等大功率船用和轻型发动机企业,与德国凯傲、林德液压、意大利法拉帝游艇等国际知名企业实施战略合作。
  目前,潍柴集团业务范围涵盖汽车、工程机械、动力总成、豪华游艇和金融与服务等五大业务板块,成功构筑起了以动力总成(发动机、变速箱、车桥)、整车整机、液压控制和汽车零部件四大产业板块协同发展的格局,拥有重型汽车、工程机械行业最核心的技术和产品,在大功率发动机、重型变速器、重型车桥等市场长期保持领先地位,大大提升了企业的抗风险能力。
  经过6年痛苦的自我革命,潍柴完成了由一个步履蹒跚、负担沉重的老国企,向现代化企业的蜕变。2002年,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的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成立;2004年,潍柴动力在香港上市。
  与之前仅仅依靠自身滚动发展、逐步扩大企业规模的经营模式不同,此次借助资本和市场的力量,潍柴迅速开展产业投资,完善产业链,加快实施了一系列战略扩张举措:
  ——2005年8月8日,潍柴动力收购了湘火炬集团,2006年又实施了“换股合并吸收湘火炬”。企业由单一发动机制造商成为集发动机、整车、变速器、车桥、火花塞等业务为一体的汽车装备产业集团,打造了重卡黄金产业链。
  ——2006年8月18日,潍柴动力战略重组山东巨力股份有限公司,公司更名为潍柴重机股份公司,打造船用发动机产业链。
——2009年1月23日,潍柴收购法国博杜安公司,获得了大马力发动机的技术和产品,迈出了跨国并购、打造国际品牌的重要一步。
  ——2009年,潍柴动力成立合资子公司———潍柴(重庆)汽车有限公司,实施潍柴乘用车项目。
  ——2012年9月3日,潍柴动力与德国凯傲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以7.38亿欧元收购凯傲25%股份(注:截止2016年9月,潍柴股份占比达到40.23%)和林德液压70%股份(目前拥有90%股权)。这一举措将潍柴动力产业链延长至整车、整机的上装部分,并拥有了液压行业的核心技术。
  按照“内生增长、创新驱动”的发展理念,潍柴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工业化道路。目前,潍柴集团在全球拥有员工7.4万余人,2015年实现营业收入1075亿元,名列2016年中国企业500强第79位,中国制造业500强第42位,中国机械工业百强企业第2位。潍柴在潍坊、西安、重庆、株洲、扬州等地建设了涵盖发动机、整车、零部件等三大板块的九大产业园。
  嬗变之三:从装备制造商向科技创新型企业快速转化
  每个来到潍柴基地参观的客人在走进潍柴产品展厅时,都会被如苍穹般的屋顶震撼:反射到天花板的灯光不停变化光度,投影出潍柴设在全球五国十地的研发基地名称和当地时间。
  目前,潍柴在美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建立了研发中心,与国内五大研发平台实现了高效协同;联合麻省理工学院、清华大学、AVL等,牵头成立了内燃机可靠性国际技术创新联盟、商用汽车与工程机械新能源动力系统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与110家上下游企业共同打造“研发共同体”“应用共同体”,构建了以动力总成为核心的产业众创生态圈。
  从近几年中国科技创新成就可以看到,企业创新已成为自主创新活动的主力;而有70年企业发展历史的潍柴,正在由一家传统的装备制造商向科技创新型企业转型———2016年2月3日,潍柴集团投资5亿人民币建设的内燃机可靠性国家重点实验室正式揭牌,这是内燃机行业第一家发动机国家重点实验室。
  在传统制造业中,员工规模标志着一个企业的实力;但在潍柴新厂的发动机车间,已经看不到曾经有过的热火朝天、人头涌涌、火花四溅的劳动场面,机器都在自动工作,产品有序进入各个流程,有限的工人都是技师,静静地守在电脑前监测各项数据。
  与生产线的工人减少相比,潍柴的技术开发人员在近十年成几何数级增长,技术中心已经在全球联网,形成覆盖360度、全天24小时运转的技术共享大平台。
  蕴藏在潍柴基因中的创新动力,让潍柴不满足一个产品制造商的定位,而是真正成为掌握自己命运的主宰———技术潮流的引领者。当国家2015年公布《中国制造2025》规划时,潍柴已做好充分准备———推出智能制造的高端动力,开发符合节能环保的新能源动力产品;全方位采用互联网信息技术,搭建了“7×24小时”全球协同研发平台,让国际新技术第一时间被解构、被消化、被创造。
  2015年7月,工信部公布了第一批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名单,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位列其中。
  打造百年老店圆梦基业长青
  2016年10月20日,潍柴创新发展大会在潍坊潍柴文化宫举行。山东重工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潍柴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谭旭光充满深情地发表了《我还有一个梦》的演讲。在这篇不到千字的短文中,这位潍柴掌门人直抒胸臆:将潍柴打造成为全球领先、拥有核心技术、可持续发展的国际化工业装备集团,实现跻身世界500强,成就百年潍柴的伟大梦想!
  经历过70年风雨磨砺的潍柴,对自己今后的使命早有清晰的规划:做好五大支柱产业———动力总成、整车整机、核心零部件、后市场服务、豪华游艇,冲刺世界500强,打造以整机为导向、拥有动力总成核心技术的国际化企业集团,发展成为独具特色的全球装备制造业的重要一极。
  不忘初心,做强做大主业,一直是潍柴孜孜以求的目标。潍柴已经提出打造全系列、全领域发动机提供商,不仅在生产规模,而且在研发能力、企业综合能力上做到全球第一。
  在中国正在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的关键时刻,70年的潍柴已经提供了中国企业成功的案例,并开始启动超越百年的新的旅程!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拒绝广告

相关资讯

热点资讯

关注官方微信

手机扫码看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