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行业动态 > 正文

机器人助力工程机械行智能化蜕变

2014-04-28 07:56 性质:转载 作者:工控中国 来源:工控中国
免责声明:中叉网(www.chinaforklift.com)尊重合法版权,反对侵权盗版。(凡是我网所转载之文章,文中所有文字内容和图片视频之知识产权均系原作者和机构所有。文章内容观点,与本网无关。如有需要删除,敬请来电商榷!)

  在2014工程机械产品发展(北京)论坛上,徐工集团铲运机械事业部副总经理马铸描绘了一幅智能时代的图景:在工程机械行业,智能化制造技术的运用不仅能保证产品质量的稳定性,提高劳动生产效率,改善工人的工作条件和劳动强度,还能加快企业的升级转型,摆脱产品的同质化竞争,提升产品品牌价值。智能化制造体系的目的主要是实现多个系统的信息集成与生产的有效组织管理,实现数据信息化、管理智能化、控制自动化。通过信息技术、制造技术、组织形态和劳动行为的综合集成,提升制造系统的综合能力和水平。智能化制造体系的构建,实现了设计、工艺、制造、管理一体,最终建成智能化企业。
  引入工业机器人成大趋势
  工业机器人的应用也是智能化的一个重要体现和重点工程。工业机器人的研发和制造是对工业发展有着显而易见的优势的,有受益制造企业表示:一个焊接机器人的效率大约相当于四五个焊工,再加上易于规范管理,又能进一步提升整个生产体系的效率,而且还不用考虑养老、失业、医疗、保险、工伤以及公休和加班费等各种费用,何乐而不为呢?
  可以看到,随着科技的进步,工业机器人的性价比临近拐点,接受度渐增。工业机器人已在不少领域形成代替人工的趋势,而在工程机械行业,大多企业对工业机器人的应用主要集中在焊接领域。比如,中联重科沅江工业园于2012年10月24日正式启用搅拌车搅拌筒内焊缝焊接机器人生产系统,到同年11月中旬,随着中联工程起重机公司泉塘工业园结构车间第11台焊接机器人安装调试完成并正式交付使用,中联重科轮式起重机吊臂、转台、车架和支腿四大结构件焊接工艺全面挺进了机器人时代;三一,从2008年第一批4台焊接机器人和2台切割机器人应用成功,到如今,从第一道工序到最后,三一重机的整个生产流程几乎处处可见机器人的身影。
  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统计,2005-2012年全球工业机器人的年均销售增长率为9%,同期中国工业机器人的年均销售增长率达到25%;2014年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机器人市场;到2015年,中国国内工业机器人年供应量将超过2万台,保有量将超过13万台。所以,大势所趋之下,工程机械企业制造流程全面引入工业机器人,很快将成不可阻挡之势。
  智能化发展路漫漫其修远兮
  顺应形势,我国工程机械企业目前迫切需要再高端转型升级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并积极推动智能化发展,但这无疑需要经历一个艰难的过程。
  徐工集团铲运机械事业部副总经理马铸强调,智能制造是中国制造努力的目标。中国是制造大国,如今国内外形势变化,加上劳动力成本上升,中国工程机械行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而探讨智能化制造技术 如何在该领域的应用并付之行动已成为当务之急。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社会的信息化,市场竞争日益激烈,顾客需求日趋多样化。针对工程机械这个典型行业在面对国内市场国际化竞争的残酷局面和新技术、新工艺的挑战中求得生存与发展,必须解决TQCS难题,即以最快的上市速度(T),最好的质量(Q),最低的成本(C),最优的服务(S),来满足不同顾客的需求。而解决这一难题的最有效手段就是智能化制造。
  国内工程机械行业中超过25%的企业处于智能化制造的未起步建设阶段,43%的企业处于智能化制造的单项覆盖阶段,22%的企业处于智能化制造的集成提升初期阶段或过渡阶段,只有不足10%的企业处于智能化制造技术较全面突破性应用阶段,并且国际品牌占据智能化的优势地位,民族自主品牌在智能化方面仍需新的技术突破。目前中国装备制造业产业链纵向发展很不均衡,大小企业间差别较大,制约了产业向高端发展。全国人大代表、中联重科董事长詹纯新指出,中国已有3家企业进入全球工程机械行业前十,但配套仍旧靠数以千计的中小企业提供,水平总体不高,而核心零部件技术更是多数掌握在国外企业手中。
  工程机械行业是朝阳产业,技术含量和生产集中度高,准入难度大,工程机械企业真正要形成有竞争力的品牌并推向市场,还需要再提升,尤其必须加强关键核心零部件的开发能力。作为工程机械四大趋势之一,智造已成为当今企业发展的关键词,各企业应不以规模和速度论英雄,要以内生增长和创新发展为追求,在智能化的发展道路上上下求索,搏击市场!

12下一页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拒绝广告

相关资讯

关注官方微信

手机扫码看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