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行业动态 > 正文

“断轴门”折射国内零部件产业之忧

2014-03-17 08:19 性质:转载 作者:时代周报 来源:时代周报
免责声明:中叉网(www.chinaforklift.com)尊重合法版权,反对侵权盗版。(凡是我网所转载之文章,文中所有文字内容和图片视频之知识产权均系原作者和机构所有。文章内容观点,与本网无关。如有需要删除,敬请来电商榷!)

  当记者就此事向长安福特方面求证时,相关负责人亦表示不是很清楚具体的供应商。而截至发稿前,南方天合市场部相关负责人的电话亦一直处于无人接听的状态。

实际上,原材料的缺陷一直是引发召回事件的主因之一。

  早在2006年,当时的长安福特马自达就因为福克斯因供应商的燃油泵质量出现问题,不得不大规模召回2005年6月17日至2006年7月30日(含)之间生产的三厢福克斯,总数高达52838辆。在长安福特马自达公告中称:“所涉及的福克斯由于燃油泵电线的绝缘材料生产工艺不稳定,造成召回期内的燃油泵电线的绝缘材料可能存在质量问题。”

  即便是不在中国市场上销售的翼虎,2012年也因零部件供应商的问题发生过数次的召回。其中一次便是因为零部件供应商邦迪汽车(TI Automotive)提供的油管存在缺陷,导致翼虎有漏油失火的隐患而被迫被召回。虽然当时长安福特方面表示未来在翼虎国产的车型上仍会采用此家的油管,但据记者调查发现,目前亦有一部分翼虎车主表示自己的车存在着半轴油封漏油的现象。

  无独有偶,去年12月30日,江铃汽车(000550,股吧)股份有限公司也向国家质检总局备案了召回计划,决定召回8638辆福特新世代全顺汽车,原因是由于雨刮电机零配件供应商制造工艺过程存在偏差,导致极端条件下雨刮电机可能发生故障,雨刮器无法工作,存在安全隐患。

  随着中国车市竞争的日益加剧,控制整车成本是合资车企和自主车企为获得更多利润的首选动作。在中国市场上,相关合资车企为谋求利润在车型上进行各种减配,甚至偷工减料的新闻亦非常常见。

  而近年来,国内原材料价格一直在持续上涨,在整车成本不断压缩的情况下,厂商势必会降成本压力转移到零部件供应商身上,从而导致了部分供应商的偷工减料。

  有业内人士分析,以目前中国汽车市场高速发展,零部件国产化进程不断加快,整车厂商为了降低车价赢得市场,不断地挤压零部件供应商的空间,如果持续发展下去,汽车零部件的质量堪忧。

  国内零部件企业之困

  在2013年11月25日于江苏盐城举行的“2013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年会暨中国汽车零部件发展论坛”上,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叶盛基曾表示,目前中国品牌零部件企业多数没有完全掌握核心技术,市场大多为中、低端,高端很少;在汽车电子电控技术方面,尤其涉及动力系统、油耗、排放、安全等电控零部件方面的技术比较落后,部分领域存在空白;缺乏上游基础产业(如关键原材料、元器件及工艺装备等)的有力支持,这些导致中国品牌零部件缺乏市场竞争力。

  “国内与国外的零部件供应商在质量控制上的差距还是挺大的,随便找个冲压件或者焊接件,民企和外企做的在细节上有很大差距。”沈侯对时代周报记者说道,由于现在原料都差不多了,主要是工艺和加工设备吧,再一个就是流水线上技能工人的操作。“以前认识一个民营老板,他是给某国内大型汽车厂传动轴供应铸件的,他厂送过去的100个产品,初步合格的只有三四十个,在外企的话这种供应商会直接淘汰掉的。”

  据沈侯透露,一般来说,外资零部件企业的认证体系比较完善,他会去追踪到采购件或原料的二级、三级甚至是四级供应商,而民企的话可能简单些。

  长安福特汽车有限公司执行副总裁罗明刚在2012年接受媒体采访时曾透露,长安福特车型的国产化率基本都在90%左右,而且在车型开发的阶段就要供应商介入,而且该部分供应商都必须要以合资工厂的形式在华建厂,同时据其当时表示,长安福特的中国本土供应商已经占到了40%左右,而且他们已经进入福特的全球供应链体系。

  然而有业内人士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虽然有企业常号称自己的国产化率高达95%,但其实80%以上的部件都是所在国零部件厂跟着整车到国内做配套的,严格意义上来讲根本不算国产。纯国内的供应商很少,像一些车辆的镀铬条,简单的内饰配件等才是国内企业提供的。

  “协同研发”、“自主创新”,这一切对于大多数汽车零部件供应商来说还显得遥不可及,尤其是在中国相当部分的关键原材料、原器件以及高端装备仍大量依赖进口的情况下。

  明华有道咨询总监封士明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目前国内外零部件企业的区别仍是巨大的,“比方说在基础外围件领域,优秀的国内零部件厂完全能满足国际整车厂的一般性要求,如万向的转向节,中信戴卡的轮,信义玻璃等;基础产品如导航、倒车雷达做得不比国际大厂差,如航盛电子、东方久乐。有一定技术难度的产品比以前大有提高,但与国际零部件巨头差距较大,如车身控制器、制动系统、转向系统,涡轮增压器等。在核心技术领域有很大差距: 如发动机先进技术、自动变速器控制模块技术”。

  在2013年《美国汽车新闻》评选的全球零部件供应商百强榜单中,中信戴卡股份有限公司再次登榜,且排名从2012年度的97名攀升至92名,成为唯一一家跻身全球零部件供应商百强榜单的中国企业。然而,这个成绩对于中国整个汽车零部件产业而言并不值得骄傲。相反,它恰好间接折射了时下中国零部件企业发展的异常艰难。

12下一页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拒绝广告

相关资讯

关注官方微信

手机扫码看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