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专题 > 中国非道路车辆专题 > 最新新闻 > 小型非道路柴油机排放技术路线综述
专题分类
小型非道路柴油机排放技术路线综述


摘要:GB20891—2007(非道路移动机械用柴油机排气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中国I、Ⅱ阶段)》已经实施,为满足此法规,探讨一种开发低成本柴油机的路线。
关键词:小型非道路柴油机  排放控制
  1.引言
  能源与环保是当今世界发展的两大主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非道路用柴油机的污染物排放问题日益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世界主要国家均制定了非道路用柴油机的排放法规。要满足未来更严格的排放法规,需要对原有机型进行技术升级,进行排放控制研究。
  随着全球工业高度发展,环保已经成为人们最为关注的问题之,各国家和地区都先后推出了本地的环保法规来保护我们的地球。然而在城市大气污染中汽车和工程机械的污染是不可忽视的一分,发达的国家首先在汽车上执行了排放法规,而后在工程机械其它内燃机动力设备上执行。我国在汽车和工程机械排放法规执上相对较晚,但从这几年汽车排放标准推进的进度来看是很快。
  中国农业的日渐现代化,小型非道路柴油机在农业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由于小型非道路柴油机的应用,节省了大量的劳动力,提高了我国粮食的产量,农业机械化是我国农业的必然趋势,所以小型非道路柴油机在我国还有很广泛的发展空间[1]。

   2.
排放的法规
  目前世界上非道路用机动设备排放标准以美国和欧盟的标准最具代表性。美国是世界上治理尾气排放最早的国家。1964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在世界上率先迈出了控制车辆尾气排放的第一步,1970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净化空气法案”,并组建了美国联邦环保署(EPA)。同年,欧洲和日本也制定了相应的排放控制标准。此后的几十年,各国都相继制定了越来越严格的汽车排放标准。但非道路用机动设备尾气排放引起的空气污染问题,并未引起人们的重视。直到20世纪90年代,欧美国家才开始着手研究和限制非道路用机动设备的尾气排放[2]。
  非道路用柴油机的排放法规在美国最为严格,目前仅有美国和中国对所有功率段柴油机都提出其排放限值。中国的国家标准GB20891-2007给出了中国非道路用柴油机排放Ⅰ阶段和Ⅱ阶段的限值。美国、欧盟、日本的≤37kW的非道路用柴油机法规排放限值如表1、表2和表3所示,中国现行的≤37kW的非道路用柴油机法规排放限值如表4所示。分析表1~表4可以看出,美国是控制排放最严的国家,最早提出控制非道路用柴油机排放。我国单缸柴油机产量最大,按功率计算占总产量的近40%,因此从保护环境的角度出发,对全功率段提出排放限值要求是非常必要的。但我国起步较晚,以2009年10月执行第Ⅱ阶段限值为例,它与美国2000年开始执行的第Ⅰ阶段限值是相同的,两者相差10年。日本和欧盟等国小功率、单缸柴油机用量较少,欧盟对18kW以下的柴油机尚未提出排放法规限值[3]。
  
   表1 美国≤37kW的非道路用柴油机法规排放限值


柴油机功率/kw

阶段

实施年份

CO

HC+NOx

PM

 

P<8

Tier1

2000

8.0

10.5

1.00

Tier2

2005

8.0

7.5

0.80

Tier4

2008

6.6

7.5

0.40

 

8≤P<18

Tier1

2000

6.6

9.5

0.80

Tier2

2005

6.6

7.5

0.80

Tier4

2008

6.6

7.5

0.40

 

28≤P<37

Tier1

1999

5.5

9.5

0.80

Tier2

2004

5.5

7.5

0.60

Tier4 interln

2008

5.9

7.5

0.30

Tier4 final

2013

5.0

4.7

0.03

  表2 欧盟≤37kW的非道路用柴油机法规排放限值


柴油机功率/kw

阶段

实施年份

CO

NOx

HC

PM

P<18

 

/

/

/

/

/

 

18≤P<37

Stage1

/

/

/

/

/

Stage2

2001

5.5

8.0

1.5

0.8

Stage3A

2008

5.5

7.5

0.6

  表3 日本≤37kW的非道路用柴油机法规排放限值


柴油机功率/kw

阶段

实施年份

CO

NOx

HC

PM

P<18

 

/

/

/

/

/

8≤P<18

Tier2

2003

5.0

9.0

1.5

0.8

 

18≤P<37

Tier2

2003

5.0

8.0

1.5

0.60

Tier3

2007

5.0

6.0

1.0

0.30

Tier4

2012

5.0

4.0

0.7

0.02

  表4 中国≤37kW的非道路用柴油机强制标准的排放限值


柴油机功率/kw

阶段

实施年份

CO

NOx

HC

PM

P<18

Tier1

2007.10

12.3

18.4

/

Tier2

2009.10

8.0

10.5

1.0

8≤P<18

Tier1

2007.10

8.4

12.9

/

Tier2

2009.10

6.6

9.5

0.8

18≤P<37

Tier1

2007.10

8.4

10.8

2.1

1.0

Tier2

2009.10

5.5

8.0

1.5

0.8

  另外,从国外排放法规看,由于小功率柴油机多为单缸或两缸柴油机,对18kW以下的柴油机排放法规限值加严量相对较大,功率段要少,如美国从现在到2013年,法规有Tier3,Tier4初和Tier4终共3个阶段,但18kW以下的柴油机排放限值仅都为一个阶段限值。欧盟第Ⅲ阶段有A,B,C对37kW以下的柴油机排放限值也仅为一个限值,但限值要求明显提高。这说明,小功率柴油机受结构、成本及用途等因素限值,降低排放的一些先进技术(如增压、EGR、电控等)难以应用。特别是单缸柴油机对较低要求的排放限值仅能通过机内净化解决,而高要求的排放限值也只能以机内净化为主,通过排气后处理(如氧化型催化器)解决。
  随着柴油机的广泛使用,柴油机的环境污染,噪声污染、冷起动性能及振动,已经成为衡量柴油机的技术水平的重要指标。应该借鉴国外先进管理经验,在加强立法和严格执法的同时,还应进一步依靠技术进步和先进的测试设备支撑。要满足现行及未来的排放法规,就必须降低有害物质 CO、HC、NOx 和微粒的排放,采取各种技术措施,实现动力性,经济性和低排放目标。

3.
技术路线

   3.1
喷雾油束油线在燃烧室的周向分布设计
  通过油束油线在活塞顶燃烧室周边落点的几何分布可以讨论燃油与空气的周向混合的均匀性。对于传统的两气门发动机,考虑到进气、喷油和燃烧室的匹配要求,气缸中心、燃烧室中心、喷油嘴中心三者不能重合。由于油嘴中心与燃烧室中心不重合, 按在活塞顶投影布置油线落点的原则, 已有的设计有等圆弧、 等角度、等面积3种。所谓等圆弧是指落点之间的燃烧室的周壁等弧长,等面积是指两油线夹角在活塞顶上的扇形投影面积相等,等角度是指相邻两油束在活塞顶平面的投影夹角相等。试验结果表明:油线等角度布置时,柴油机的低速性能较好;油线等面积布置时,柴油机的高速性能较好;油线等圆弧布置时,可在高低速之间取得折中的性能指标。此外,无论采用哪种方案布置油线,其喷孔的油束油线均应以燃烧室中心与油嘴中心形成的连线为中心对称布置,此时各油线的长度差值最小。因喷油器相对气缸中心倾斜安置, 各喷油孔与喷油嘴轴线之间有不同的倾斜角,造成喷油嘴各喷孔的喷油量不均等,由于存在各喷孔的喷油量差异,采用上述等面积布置油线显然不能实现周向等空燃比的油气分布。合理的周向油线布置原则应该是喷孔的喷油量偏差与活塞顶燃烧室油线夹角的投影面积大小成对应关系[4]。

   3.2
重新设计燃烧室结构
  燃烧室形状对室内的气体流动、油气混合和燃烧的进行影响很大,从提高性能、降低排放的全面要求出发,在设计时我们主要考虑以下几点:(1)增大燃烧室容积比,这对于提高柴油机的冒烟界限、降低碳烟和颗粒的排放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2)两种结构的共同之处是都由直口式结构改为缩口结构,径深比适当减小以增强燃烧室内涡流强度,从而加速了混合气的生成、避免局部混合气过浓。缩口结构形式的燃烧室虽然使燃烧室的燃烧温度略有上升,不利于控制NOx的排放;但它能够满足推迟供油的要求,这又很大程度上抑制了NOx的生成,最终推迟供油对NOx的抑制作用成为了主要影响因素,使得NOx的排放大大降低[5]。

   3.3
柴油机机体的改进设计
  在小型非道路柴油机机体进行有限元分析的基础上,对机体进行了强化改进,改进的指导思想是采用刚性化设计,在结构的刚度和强度上满足今后进一步提升平均有效压力的要求,在性能上满足排放要求,机体的气缸盖螺栓孔采用深沉孔结构,将气缸盖螺栓孔搭与主轴承盖螺栓孔搭通过较粗的加强肋联为一起,使机体在承受气缸爆发压力时变形降至最小。同时将机体裙部改为双曲面结构并布置合适的加强肋。通过以上改进措施大大强化了机体的刚性,减小了机体缸套孔在工作过程中的变形量[6]。

   3.4
机体铸件质量水平的提高
  缸孔壁厚的均匀性除对柴油机的散热效果有影响外,更主要的是由于其壁厚不均而产生较大的变形,这无疑会导致排放的进一步恶化。因此,重新设计制造铸模,采用新的缸体工艺生产铸件,使生产的铸件不但缸套孔壁厚均匀,其冷却水套形状以及铸件的强度、刚性、外观质量等都有明显的改善提高[7]。

   3.5
配气相位的调整
  合适的配气相位对柴油机的性能和排放的有非常大影响。进气采用较小的早开晚关角,有利于最大扭矩点的充气效率。排气采用较小的晚关角,使气缸内留
有适量的残余废气,以改善NOX的排放。

   3.6
油泵油嘴的重新匹配
  为了降低排放,在供油系统上首先考虑提高喷油泵的泵端压力、提高供油速率。(1)泵端压力提高了以后,燃油雾化变好、油雾颗粒的平均直径减小,这使得燃油与空气的混合更加充分、燃烧更加充分,柴油机经济性、动力性提升的同时,排放结果也得了改善。(2)当最大供油量一定并保持喷油终点不变时,供油速率增大时相应喷油正时减小,在各工况下NOx的浓度均减小。因喷油终点不变,放热规律受影响不大避免了烟度的上升和功率的下降,这比单独减小喷油正时的方法要好。为了提高泵端压力和供油速率,采用最直接有效的措施:加大凸轮轴升程和柱塞直径。喷油器的改进,主要从孔径、油束空间分布、压力室容积、开启压力等方面入手。适当增加开启压力并采用小孔多点喷射,使喷油颗粒更加细化、燃油与空气的混合更加充分均匀;根据燃烧室的形状和位置的不同对喷油器的油束空间分布进行重新设计,设计时充分考虑了喷油落点、油线夹角、进气门位置等因素;在燃烧过程的后期喷油器的针阀虽然已经给关闭,但压力室内储存的燃油受高温影响膨胀,其中一部分以滴漏的形式进入燃烧室参加燃烧,生成了大量的HC,为此减少压力室容积,这样对控制HC生成非常有效[8]。

  3.7微粒捕集器
  柴油机微粒捕集器,可将排气中微粒捕捉不使其排出机外,再利用催化剂,氧化器,燃烧器等进行分解、燃烧。这利装置可将柴油机排气中有害物微粒减少 70%~90%。用来捕集微粒的过滤器的材料和结构有许多种,常用的有整体式陶瓷,金属丝网,纺织纤维圈,陶瓷纤维,泡沫陶瓷等。

   3.8
催化净化装置
  催化净化装置是一种内部装有催化剂的装置,装在发动机的排气管中。催化剂能使发动机排气中的有害成分加速转变成无害成分。催化净化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催化氧化法(如氧化催化反应装置),它以铂,钯,黄金,钴,镍等金属及其氧化作为催化剂,使有害成分一氧化碳(CO)和碳氢化合物(HC)氧化成无害成分二氧化碳(CO2)和水蒸气(H2O)。另一种是催化还原法(如氨选择性催化还原 NOX(NH3-SCR)),它以碱金属,钴铬合金作为催化剂,使有害成分氮氧化合物(NOX)还原为氮气(N2)和氧气(O2)。氧化催化反应装置在车用发动机中已广泛应用,氨选择性催化还原NOX(NH3-SCR)是当今 NOx 催化净化的研究热点之一[9]。

   4.
总结
   通过前期多方查阅资料,发现以下规律和改进途径:
  (1)改进机体的结构,提高刚性减少变形是有效改善柴油机排放的基础。
  (2)合理优化燃烧室、镶块、高压油管的设计参数可以在低成本的基础上开发出满足严格排放法规的非道路用柴油机。
  (3)采用微粒捕集器、催化净化装置也能有效地改善小型非道路柴油机的排放。
从中可以看出唯有技术进步和先进的测试设备支撑才能最快达到排放限制。在以后的调研中,将继续深入研究实现小型非道路柴油机低排放的各种办法,对各种方法的技术路线、花费、排放优化程度进行详细总结,并找出最优的技术路线。

  5.参考文献
  [1]谭丕强,胡志远.非道路用直喷式柴油机排放性能改进.农业机械学报,2008:5
  [2]郭红琦.工程机械柴油机的排放标准与控制技术.石家庄铁道学院学报,2007:1
  [3]张庚乾,吴洁红.非道路柴油机实现欧Ⅲ排放的技术路线研究.拖拉机与农用运输车,2006:4
  [4]丁雨林.满足未来排放法规的非道路用柴油机技术.现代零部件,2008:4
  [5]林晓磊.我国非道路柴油机排放标准现状及挑战.工程机械,2004:4
  [7]张维海,李艳红.非道路多缸小缸径柴油机排放控制措施.内燃机与动力装置,2009:3
  [8]王世龙.国内外非道路柴油机排气污染物标准及管理制度.建设机械技术与管理,2010:8
  [9]丁洪春,李忠照.非道路移动机械用柴油机排放法规与控制策略.中国水运,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