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供应链金融通过对一个产业供应链中的单个企业或上下游多个企业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务,促进供应链核心企业及上下游配套企业产-供-销链条的稳固和流转畅顺,其本质不在于信贷,而在于提升供应链内资金链条流转的润滑度。“2012中国供应链金融现状与需求”大型调查显示,供应链金融在中国的应用范畴不够广泛;当前供应链金融尚未触及商业本质;当前供应链金融市场格局还处于“春秋”阶段;第三方供应链金融服务机构远未成“气候”。
不久前,坊间悄悄流传着一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撰写的“要高度警惕当前新的企业‘三角债’问题”报告。该报告指出,近期在对中国企业转型发展情况进行的大规模调查研究过程中,不少企业反映应收账款呈不断上升趋势,资金回笼难度越来越大,相互拖欠现象较为普遍。
时隔20年再度聚焦“三角债”,只不过早已时过境迁,“三角债”的内涵和外延远非昔日可比,当前企业“三角债”问题更多表现为“债务链”。从反映企业“三角债”问题的绝对指标看,当前企业间账款相互拖欠现象严重。截至2012年3月,全国工业企业应收账款为7.12万亿元,较上年同期增加17.74%;“应收账款占信贷总额比重”为12.47%,是自2009年以来同期最高水平。而更新的数据显示,2012年1到5月,全国工业企业应收账款升至7.54万亿元。
这份报告还指出,企业货款回收困难,整体上回笼周期在拉长。2012年1至5月,全国国有企业应收账款周转率为4.9次,比去年同期下降0.32次。分区域和行业来看,除河北、湖北、广东、海南、云南、新疆、西藏和陕西八省区及电力、烟草、物资、供销、餐饮、服务、金融等七大行业外,大多数省份和行业的企业应收账款周转率均较去年同期有不同程度下降。而账款拖欠现象严重、账款构成比例上升、账款周转率下降等问题,在设备制造等强周期行业更为突出,这些行业的上市公司应收、应付账款在2012年一季度显著增加:钢铁企业平均应收账款为9.77亿元,同比增加39.19%;设备制造业企业平均应收账款为40.5亿元,同比增加14.35%。上述行业的企业在贷款被拖欠的同时,也开始拖欠其上游企业的贷款,潜在的“三角债”危机已开始向上游企业蔓延。
而另据相关统计,截至8月23日,已公布中报的1437家上市公司的应收账款整体规模达8039亿元,较去年同期5550亿元的规模激增约45%。
这说明,近30年来进化极其缓慢的既有的中国企业间结算体系已经在当前全球金融风险高发期千疮百孔了,那么供应链金融会承担起亡羊补牢,甚至更新换代的重任吗?
为此,《首席财务官》杂志率先在国内启动了“2012中国供应链金融现状与需求”的大型调查,力图以宽泛的客户端视角再度审视这个方兴未艾的企业金融服务领域。
核心观察点1
供应链金融应用范畴不够广泛
从本次调查的结果来看,国内供应链金融仍然处于“以资产取人”的传统银行信贷层面,尚未充分发挥供应链本身蕴含的商流价值的外延空间。如图1所示,受访CFO们普遍认为,相对资产密度较高的制造业和汽车及零部件行业是最适合采用供应链金融解决方案的行业范围,至于钢铁、化工和石油显然也同样是重资产密集度的行业。而耐人寻味的是,作为宏观层面供应链当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商场超市和物流行业,也分别被45%和25.17%的受访CFO认为适合应用供应链金融,这两个行业其实并不算是重资产密集度的行业,但其恰恰在供应链领域扮演着信息流和物流汇聚的关键节点。 我们不妨以狭义上并不属于供应链金融的支付宝为例,来观察在整条供应链上信息和信用所起到的关键作用。 |
从更微观的供应链金融产品范畴来看,目前可供CFO们选择的大多仍然还处于相对较为传统的贸易融资领域的银行业务(见图2),比如仓单质押、商票贴现和提货权质押等等,即所谓近年大热的“动产融资”的概念,但其令人惋惜之处在于仍然未脱出“产权融资”的范畴,只不过质押品从不动产变成了可以移动的产权组合(包括知识产权)。某种程度上说,这仍然是银行传统的资产业务,而非中间业务。 在本次调查中,很多受访CFO表示,供应链金融更多的应该是基于供应链本身的实际运作模式来设计和组合相关的金融解决方案。就国内现有的供应链运作模式,大致有如下三种: 第一种是品牌主导供应链运营模式。身为“链主”的品牌运营商凭借其品牌影响力,建立起一整套包含研发、原材料、生产、 |
核心观察点2
当前供应链金融尚未触及商业本质
从业内通常的定义来看,供应链金融指的是“银行围绕核心企业,管理上下游中小企业的资金流和物流,变把握单个企业的不可控风险为供应链企业整体的可控风险,通过立体获取各类信息,将风险控制在最低的金融服务。”这说明,目前供应链金融本身的着眼点还在于银行而非供应链本身。
当我们把观察的视角放大到整个中国经济体,不难发现,资金短缺的现象一直贯穿着近30多年来的多轮经济周期。因此作为占社会融资总量最大的商业银行信贷,在很大程度上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的卖方市场。因此上述供应链金融的视角基于银行本位而非供应链本位,就容易理解得多了。 在本次调查中,受访企业的规模分布普通较宽(见图3),从“链主”级的50亿元规模一直到供应链里扮演“小角色”的1000万元~5000万元规模都有。这也说明,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在无法凭借自身财务报表通过商业银行的评级审核而获得信贷支持的情况下,转而寻求“背靠大树好乘凉”的供应链融资模式。 |
|||
| |||
的专业程度(占52.86%)。当然这再次表明了“当前国内的供应链金融应用水平仍远未触及商业本质”这个重要的调查结论。 我们不妨回溯供应链金融的起源,再来审视前文反复提及的“未触及商业本质”这个结论。供应链金融的产生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和市场需求,它发端于20世纪的80年代,是由世界级企业巨头寻求成本最小化全球性业务外包衍生出的供应链管理概念。全球性外包活动导致的供应链整体融资成本问题,以及部分节点资金流瓶颈带来的“木桶短板”效应,实际上部分抵消了分工带来的效率优势和接包企业劳动力“成本洼地”所带来的最终成本节约。由此供应链核心企业开始了对财务供应链管理的价值发现过程,国际银行业也开展了相应的业务创新,以适应这一需求。供应链金融随之渐次浮出水面,成为一项令人瞩目的金融创新。 | |||
实际上,供应链金融是从整个供应链管理的角度出发,提供综合的财务金融服务,把供应链上的相关企业作为一个整体,根据交易中构成的链条关系和行业特点设定融资方案,将资金有效注入到供应链上的相关企业,提供灵活运用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一种融资创新解决方案。供应链涵盖了从原材料供应商到最终消费者的整个过程,要求能够对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进行集成管理。供应链金融通过对一个产业供应链中的单个企业或上下游多个企业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务,促进了供应链核心企业及上下游配套企业产-供-销链条的稳固和流转畅顺。所以其本质不在于信贷,而在于提升供应链内资金链条流转的润滑度。有理由相信,随着国内供应链金融应用程度的逐渐深化, | |||
“链主”与成员企业会更关注供应链本身的协同效率是否进一步提升。 |
核心观察点3
当前供应链金融市场格局还处于“春秋”阶段
由于应用程度的初级化,加之供应链内普遍对专业服务的弹性需求弱于信贷的刚性需求,因此从供给端上观察,国内的供应链金融市场格局尚处于群雄混战的“春秋”阶段。
一个很明显的佐证就是,在提及供应链金融时,受访CFO们的区分度并不是很高(见图6),而且排名居前的个别银行,实际上在行业内也并非是公认以供应链金融服务而见长的。当然这也凸显了商业银行对公业务的品牌营销与传播手段如何与时俱进、提高客户认知度的问题,鉴于供应链金融的专业性和受众特点,恐怕由长期面对大众媒体的商业银行办公室或者企业文化宣传部门继续操盘对公业务的营销,在如今强调“精准营销”的当下,未必是一个上佳的选择。不妨把更多的预算和选择权交给供应链金融的运营部门,他们更了解如何选择更具专业影响力的传播渠道和媒体平台。 从更积极的角度来看,受众对商业银行的供应链金融品牌区分度的混沌状态,恰恰 |
核心观察点4
第三方供应链金融服务机构远未成“气候”
不过,广义上的供应链金融市场极其庞大,远非商业银行一家可以通吃的。
从全球角度看,根据物流巨头UPS的估计,2008年全球市场中应收账款的存量约为1.3万亿美元,应付账款贴现和资产支持性贷款(包括存活融资)的市场潜力则分别达到1000亿美元和3400亿美元。而在全球最大的50家银行基本都已开办了供应链金融服务的行业现状下,UPS却仍然执意“趟这趟浑水”。
早在1998年UPS就收购了美国第一国际银行,并将其改造成UPS的一个部门,为其物流业务的客户提供全方位的物流与物流金融服务,实现以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同步化为标志的深度供应链服务。从行业进化角度而言,第三方物流企业与金融机构合作乃至深度融合,开展供应链金融服务已经成为往往规模庞大但利润率微薄的物流企业的全新利润增长点。UPS认为,“未来的物流企业谁掌握金融服务,谁就能成为最终的胜利者。”有研究表明,全球物流巨头的UPS和马士基现在最大的利润来源都是供应链金融服务。
在本次调查中,由于第三方供应链金融机构无论是业务规模还是推广力度来说,都处于一个非常初级的行业萌芽期,因此有2/3的受访CFO表示,并不清楚在银行之外还有第三方供应链金融机构可以提供专业服务(见图7)。除了以技术和服务见长的小规模中介或项目性质的专业服务机构之外,更可能在未来成气候的第三方供应链金融机构还是在第三方物流行业。 目前本土第三方物流商在供应链金融上动的脑筋还是围绕着“货权”层面,所提供的物流金融服务主要是“融通仓”和“全程物流”模式。通常是物流企业从服务客户的金融需求出发,通过融资解决方案的设计,以客户货物资产的占有为授信支持,向银行申请融资。 这首先涉及到国内对动产方面的法律保护框架是否足够严密。不过令人遗憾的是,总体来看我国动产担保物权制度的基础非常薄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第一,动 |
而在本次调查中,受访CFO对于第三方金融服务机构的要求则与之前对银行的要求迥异,服务的专业性迅速凸显(见图8)。 因此,从更广阔的范畴来说,第三方物流公司等志在进入供应链金融领域的专业机构,一旦突破了国内金融行业的进入壁垒,将很可能给这个行业下一个更全面的供应链金融的定义,而新的定义无疑将深刻地触及这个领域的商业本质,届时国内的商业银行与第三方物流公司之间或许会出现深层次的业务融合,甚至股权融合。(来源:《首席财务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