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专题 > 子伟托盘 托起物流供应链 > 专题 > 中国医药物流领域的竞争新格局
专题分类
中国医药物流领域的竞争新格局
中国医药物流领域的竞争新格局

  【导读】 从2000年到2012年间,中国医药物流领域发生了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与此同时,中国医药流通市场的巨大份额和第三方医药物流的缺位,无不吸引国际巨头的觊觎。未来的医药物流领域机遇无限,稳定发展的中国医药流通企业和强势来袭的国际物流企业必将在中国医药物流领域构成竞争新格局。

  随着上世纪90年代末中国医药流通企业的放开,中国医药流通企业由过去不到2000家发展到超过13000家,由过去以国企为主的市场格局发展到国企、民营、合资企业并存竞争。
  从2000年开始到2012年,中国医药物流领域发生了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与此同时,中国医药流通市场的巨大份额和第三方医药物流的缺位,无不吸引国际巨头的觊觎。
  据官方统计,预计到2020年,中国医药行业总产值将达到十万亿元,位居全球第二。在未来医药行业巨大需求的带动下,中国有望成为继美国和日本之后的全球第三大药品市场。这也预示着医药物流领域的无限机遇,稳定发展的中国医药流通企业和强势来袭的国际物流企业必将在中国医药物流领域构成竞争新格局。

  近年来,中国医药物流业发展势头迅猛,市场需求的引导让国药、上药、华润、九州通等国内企业在竞争发展中脱颖而出。

国药物流(国药集团医药物流有限公司)

背景:

  国药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医药集团总公司所属核心企业,成立于2003年1月。2004年5月国药集团医药物流有限公司成立,是国药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
  国药物流在上海、北京、广州等近十地建有现代物流中心与配送中心体系。各大区域物流中心共拥有近10万平米的库房,运输车辆300多辆,其中冷藏车30辆,2011年货运价值量超过500个亿。
  2012年,公司物流网络覆盖除西藏以外的全部省市,自有物流服务已覆盖全国30多个一级城市,100多个二、三级城市,2000多家商业公司,1万多家医院,10万多家药店及诊所,是中国网络覆盖最全的医药物流企业。同时国药物流
还是国家一级抢险、救灾、军需、外援等药械商品的特种储备企业。
  国药物流作为中国最早提供第三方医药物流服务的公司,从2007年至今,已先后成为二十几家国内外医药企业的物流合作伙伴。

国药物流管理

  国药物流拥有现代化自动立体仓库、自动分拣系统等硬件设施,实行货位精细管理,国药物流的总部统一服务管理,全国多仓运作的模式使医药企业在提高订单相应速度,节省物流成本,减少破损率,提高客户满意度方面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国药物流除了不断加强硬件设施,也不断加大对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其利用智慧供应链管理平台对药品流向全程监管,更能对国家的管制药品进行把关。通过信息系统可以对药品的品种、销售客户群体进行管控,可以起到对特殊品种全程管控的作用;冷链管理体系通过GPS对车载冰柜进行日常监控,确保冷链运输的监控;为终端客户提供信息增值服务,根据公安医院实际业务,配合其完成由公费支付转为社保支付时信息系统与社保中心系统的有效对接;积极推进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总医院院内物流指令系统和空军总医院供应商管理库存系统的建设,不断强化公司与医院在信息系统方面的深入合作。
  十二五期间,国药物流将陆续在全国完成40亿人民币的物流投资,致力于打通中国基本药物配送的最后一公里,建成惠及13亿人口的医药流通网络。构筑规模最大、网络覆盖最全、专业程度最高、服务能力最强、最具国际竞争力的医药及健康产品物流企业。

上药物流(上海医药物流中心有限公司)

背景:

  2003年6月上海医药物流中心有限公司注册成立,系上海市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全资子公司。
  上海医药物流中心在上海地区拥有6大库区,满足医药商业、制造业、零售业等各种业态的物流需求,为医药及医疗器械等产品提供物流服务。
  上海医药物流中心所属各大库区共拥有近56000平方米的库房,113辆运输车辆,2009年货运价值超过150多亿,承担上海地区各大医院及零售业的配送,建立覆盖华东地区的医药商业和制造业配送网络,通过联运承运构筑辐射全国的运输网络。上海医药物流中心实施24小时值班制,开通2小时急送业务,建立完备的应急预案,致力于成为专业的医药物流企业。

上海医药物流管理

  上海医药现代物流中心具有设备先进、系统规划科学、软件安全等特点优势。物流中心选用RF无线射频技术、SORTER(自动分拣系统)、AS/RS(自动存储系统)、DPS(电子标签),软件方面选用美国曼哈顿的WMS(仓储管理系统),与公司的ERP(企业资源计划)无缝对接,在系统设计上确保了流程的合理性,保证了作业的正确率能达到99.98%,降低了药品物流配送的风险。

  在供应链的前端成立苏州上药供应链有限公司,从供应链源头入手,以药品生产环节的物流为切入点,为药品制造企业提供各种增值服务。以集聚功能化操作的服务平台,为药品生产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以满足药品生产企业集中集聚专业生产的需要,将非核心业务外包,从而降低药品生产企业的成本。
  在供应链后端向医院客户做的延伸工作包括:与新华医院合作,开发了医院药房管理系统,与新华医院的HIS系统对接,实现药品配送的同时,信息流能直接流转,使得医院药房的收货环节方便快捷;与长海医院合作,将物流的配送领域深入到长海医院的住院药房,直接将输液配送至各科室的护士站,为进一步实施SPD(院内物流)提供了可能。
  上药控股表示将继续完善物流网络布局的建设,提高整个物流网络的运行效率与运行质量。

华润医药物流(华润医药集团有限公司)

背景:

  2007年8月8日,华润医药集团有限公司正式成立,是华润集团根据国务院国资委“打造央企医药平台”的要求,在重组央企华源集团、三九集团医药资源的基础上成立的大型药品制造和分销企业,为华润集团整合发展国内医药产业的全资企业。旗下拥有北京医药集团有限公司、三九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华润东阿阿胶有限公司、上海医药器械集团有限公司、上海长征富民金山药业有限公司、上海华源大药房有限公司等国内知名医药企业。

华润医药物流管理

  华润医药集团近年积极打造大型物流平台。2011年初,华润北药在收购河南爱生后,当即决定在当地兴建物流中心;3月,进军辽宁的华润北药又投资2亿元,在沈阳建造东北三省规模最大、功能最全、最现代化的医药物流配送中心;10月,华润医药流通平台与北京天竺综合保税区签约,将在北京天竺保税区建立3000平方米的保税库。民营商业老大九州通也积极在全国布局,2011年,九州通在武汉投资3.8亿元建立华中最大的物流中心,其在广西和贵州的物流中心也在建设之中。
  华润医药流通平台从传统的医药批发概念中跳出来,大胆引进国外先进设备和技术,建立全国首家现代医药物流配送中心。同时,将医药供应链管理进一步向病房和病患者延伸。其自主知识产权的WMS系统与公司ERP系统
的有效集成,物流系统与商流、信息流、资金流等形成无缝对接,成为流通平台的核心竞争力。伴随着整个流通平台并购整合的步伐,华润辽宁医药、华润山东医药、华润河南医药、华润苏州礼安医药等近20家子公司的物流系统硬件得到升级、软件得到复制,覆盖全国的第三方物流网络初显端倪。
  2010年华润医药设计并建造了全国药品流通行业的第一家恒温恒湿冷库,各项指标远远超过国家法规规定的条件,达到了业内的最先进水平。企业还通过改进冷藏车和保温箱,保证了药品冷链配送过程的质量安全,通过引进全新的RFID采集记录数据,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全程冷链监控。
  华润医药商业集团把医药物流服务延伸到医院等销售终端,延伸到医院的药库、药房和病床,与医院共同提高药品管理水平和流转效率,适应国家新药改的发展。

华润医药物流(华润医药集团有限公司)

背景:

  九州通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以西药、中药和医疗器械批发、物流配送、零售连锁以及电子商务为核心业务的股份制企业。2010年11月2日,九州通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主板上市,成为首家登陆A股市场的民营医药流通企业。
  从2001年至今,九州通在11年时间里共规划建设了40余座现代医药物流配送中心,在全国已建成21个大型医药物流中心,是国内唯一具备独立整合物流规划、物流实施、系统集成能力的医药分销企业,并取得了20多项自主知识产权,在现代物流技术和信息技术方面处于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地位。


九州通物流管理

  九州通已经不满足自建物流中心,近十年来,九州通根据中国医药行业的特点,采用国际领先的软件开发技术,研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仓储管理系统(LMIS)、设备控制系统(WCS)、运输管理系统(TMS)、第三方物流平台、药品监管码采集系统等,其中仓储管理系统(LMIS)在中国超过50多个现代医药物流中广泛使用,全国多家大型医药物流中心也都在用九州通的物流技术,典型客户如云南白药、天津金耀集团、广东大参林等。
  九州通药品的入库、仓储和出库全部采用系统控制,堆垛机可将入库的药品按系统指示放到12层货架中的任何一层;一旦有采购出库指令,堆垛机又能把相应批次的药品送到传送带上,发到集货区的出货端口。而电子标签、周转箱和条码技术,还能帮你在上万件药品中快速挑选出零货并出库,能满足采购量较小的小诊所需求。
  在进军医院业务市场的战略引导下,九州通开发的“医院内统一配送、智能化药房改造和医院药库外延”三大医药物流延伸服务模式,已在以北大人民医院为代表的多家大型医疗单位进行成功应用。
在健全的营销网络和现代医药物流中心的支撑下,在成本控制和效率提升方面,九州通远远领先于国内同行,“低成本、高效率”的模式被中国医药界誉为“九州通模式”。

  从2004年底中国向外资全面放开医药分销业务起,国际物流巨头陆续把触角伸向了中国医药物流领域。

UPS  

  全球物流服务巨头美国UPS从2000年就开始进入医疗保健行业,但侧重于提供包括医疗保健的设施设备以及相关物流服务。现在UPS在全球一共有36家医疗保健的设施,总占地面积超过50万平方米。


  2012年10月24日,UPS宣布在亚太地区新开设3个医疗保健设施,其中有两家分布在中国的上海和杭州。设立在杭州的设施主要服务于总部在中国的医药企业,而在上海的中心主要是服务于生产医疗设备的企业。UPS表示公司现在工作核心在中国,且非常看好中国医药保健市场发展潜力,将会长期加码医疗健康领域投入,构建医疗保健仓储配送中心,并且坚持“持续性投资”。
  在中国建立的这两个医疗保健的物流设施,是UPS进入中国业务的一个切入点。UPS在中国已经有了比较完善的公司体系。UPS宣布新设中国区医疗保健和合同物流总监职位,负责中国区医疗保健和合同物流业务。UPS还投入了专业资源支持供应链和医疗物流方案在中国的实施,强化中国区供应链解决方案。
  不仅仅是硬件方面的布局,UPS还着力打造卓越运营理念。UPS所有的医疗保健设施使用的都是一套系统,有一套经过验证的IT系统,也有一整套通过验证的温度控制系统。在药品方面,全球各地都有一些受到政府严密监管的药品,对于这部分的药品,UPS专门有一个受控药品的存储空间,以确保客户能够满足不同国家的法规要求。UPS客户还能够享受高度的灵活性,也就是说他们在自己进行仓库管理的时候,可以选择自己所需要的交通运输方式。
  深圳UPS转运中心有可以把温度恒定在5摄氏度的空运集装箱—Pharma Port 360,这是专为温度敏感的产品而设计的,意在解决诸如疫苗这样的敏感产品的长途运输安全这一行业性难题。Pharma Port 360这一新设备已经被应用于包括中国市场在内的UPS亚太医疗物流体系。医疗物流也已成为架起物流业与医疗业之间桥梁的重要产业。

DHL

  2009年6月18日,全球领先的物流公司德国DHL宣布其在上海设立生命科学与医疗保健物流中心,主要从事医药物流服务,核心业务是医药产品的国际空运与海运、仓储以及国内派送。
  2011年7月,DHL宣布退出中国快递市场,却高调宣布继续加大投资中国的医药物流领域,并于2011年9月21日在北京成立其国内第2家生命科学与医疗保健物流中心,希望在潜力巨大的医药第三方物流占据一席之地。
  DHL认为近年来生命科学与医疗保健行业的发展,尤其是在中国市场的发展非常迅速。在中国建立物流中心,来更好的服务于该领域客户,为其提供更完善的物流解决方案,也是DHL巩固这一领域业务,提高市场占有率的有效途径。

  药品、疫苗、血浆等具有高附加值的药品,对运输过程也可能达到非常苛刻的程度,DHL表示它们的与众不同之处就是力求更加专业化。


康递纳健康集团

 美国康递纳健康集团是医疗保健产品和服务公司,主要向药房、医院、外科中心和其他医疗机构提供医疗产品和服务。
  2010年11月29日,康递纳公司宣布完成了对私人持股的永裕(中国)医药有限公司的收购。启用上海外高桥保税区的新物流中心,该物流中心面积4万平方米,专用于药品、医疗器械和保健产品的存储。直配中国内地6700多家流通商业、4.9万家医院、12.3万家零售药店和1250家疾控中心。此次交易标志着康递纳健康集团正式进入中国医疗保健市场。
  康递纳健康集团有着先进的供应链与管理经验,在医药物流领域也有自己独特的运营管理方式。

  美国康递纳健康集团发挥自身强大的信息整合能力,为医院提供院内物流系统,该系统减轻了医院管理药品的压力,加快了院内流通的效率,受到医院的信任和欢迎。比如康递纳为医院住院处开发了自动摆药机,这个机器能精确地发放剂量正好的药品,并且自动传输到医院的结账系统,减少了院内医药商品库存和资金占用。

  虽然中国医药物流兴起发展时间不长,但可以看到中国医药物流企业的不断学习与进步,发展过程中也必定存在一些弱势;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外资企业也想在庞大的中国医药物流领域分一杯羹,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环境所产生的阻碍也不可避免。

  外资国际物流企业短板

  由于医药物流配送产品的特殊性,外资国际物流企业能否取胜涉及其拥有的资源、仓储及配送的硬件水平、内部管理、自主经营及信息化的软件水平、供应链是否完善、与政府的关系等方方面面,短期内对这一市场的冲击力度还不能完全显现。而且中国国内医药物流市场相对闭塞,多数为国企控制,业务获取也有难度。不仅如此,还将面临对中国医药流通市场和消费特点以及购买习惯缺乏系统认知等一系列问题。

  中国医药物流企业软肋

  目前第三方医药物流在中国的市场渗透处于一个较低水平,国企在市场上有一定优势,整体来讲,医药物流行业的市场化程度还比较低。目前这一市场虽有处于领先地位的国药、上药、九州通等,但在整个行业的份额还不到20%。和国际其他成熟市场相比,中国在医药物流方面的差距在于标准化程度不高,需要花更多的资源进行管理。一方面有可能生产、制造的成本不太高,但另一方面,运营管理又占整个生产成本比较高的比例。
  上述“软肋”或将造成本土医药物流企业和制药企业的合作,无论从深度还是广度都可能不及跨国企业。而国际巨头的进入,就是“拼管理、拼服务”。他们进军中国医药市场,是带着一套标准化的硬件系统以及软件体系来的。
  外资进入医药市场,虽有先进管理经验的优势,但面临的阻碍也会影响其在中国发展脚步;另外中国医药物流企业虽有很多不足,但外资进入中国医药市场却可以给中国企业提供学习机会,随着国内外企业的不断的发展、相互学习与竞争,相信未来的中国医药物流领域必定会有一场强势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