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专题 > 子伟托盘 托起物流供应链 > 媒体专访 > 中国民营托盘流通企业的发展之梦————访上海子伟托盘流通(共用)服务公司CEO余芸付先生
专题分类
中国民营托盘流通企业的发展之梦————访上海子伟托盘流通(共用)服务公司CEO余芸付先生

  在中国的托盘共用体系建设事业中,民营企业无疑充当了先锋的角色,并且可能会成为该系统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因此,他们的发展,关系到这项事业的未来,他们的探索,将点亮中国托盘共用体系建设道路的明灯。近年来,中国民营托盘流通公司在数量上呈不断攀升的趋势,那么他们的经营现状如何,未来发展前景又怎样呢?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们采访到了子伟托盘CEO余芸付先生。
  作为一个物流人,余总在这个行业里足足奋斗了11年。从基层员工到企业家,他体验过中国物流业的艰辛无奈,也见证了中国物流业的蓬勃发展。基于对行业的深刻了解和独特见解,他一直将注意力放在第三方物流上,对于托盘共用系统更是情有独钟。2008年,他毅然创立了自己的公司——上海子伟托盘流通(共用)服务公司,一心致力于托盘流通事业和托盘共用信息系统的建设。那时候,托盘共用系统对国人来说还比较陌生。他凭着对行业的准确把握和由衷的乐观,迈出了第一步。四年过去了,原本冷清的市场已经开始热闹起来。如今谈起面临的困境,他并不回避,但最初的梦想,他依然执着。

  本刊记者 段雅丽
  记者:公司是08年创立的,您也算是中国最早吃螃蟹的其中一人。在当时物流的市场环境中,其实有更多更好的创业方向,为什么会独独选择了托盘流通这个相对冷门的领域?
  余总:创立托盘流通公司,其实很偶然,但是现在回想起来,也是一种必然。从接触物流开始,我就一直认为托盘是影响中国物流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我是从物流行业的基层一路做起来的,所以体会非常深:如果有托盘,就能利用叉车装卸货物,会让工作轻松得多,为什么要倒装另外一个托盘呢。如今这个想法在中国已经得以实现。但进一步思考,为什么不能让货物跟随托盘一起抵达消费终端,让消费者直接从托盘上取货,而省去周转过程中不断的人工卸货和装车等环节呢?为什么不能让产品下线就放在托盘上?我们一直在强调快速周转,不断炒作“透明化供应链”、“急速供应链”、“智慧供应链”等概念,却没想清楚凭借什么去“快”。我认为托盘就是我们的鞋子,不穿上鞋子,脚就会受伤,更别谈跑步了。而发达国家已经在鞋上装起了滑轮——那就是托盘流通。例如美国,作为托盘流通的推行者,它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就开始发展这一产业,现在已经建立起了一个非常成熟的体系,加快了货物周转时间,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成本。
  记者:有资料显示,我国很多年前就有推广托盘联运的行动,但这些项目都失败了,所以最终未能实现托盘流通服务事业的起步。时至今日,这一产业仍然落后于发达国家,您觉得原因何在?
  余总:入行11年,我一直在从事物流工作,并且将注意力放在第三方物流上。这个问题我也思考了很久。中国的托盘流通业落后于人的原因有很多,但我认为最主要的有以下五点:
  1.托盘标准化程度低。托盘流通业发达的国家,如美国、欧盟、日本等均有自己的托盘标准。而在我国早期,由于经济相对封闭,托盘一般只为本企业所用,没有进入流通环节,因此企业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和需要去确定托盘的标准,然后委托托盘生产企业去生产。这样就导致了每个企业的托盘大小可能都不一样。但是随着区域之间乃至国际经济交流的不断增强,托盘标准的混乱、托盘的不通用使得货物的周转流通效率低下,是推高中国物流成本的一大原罪。再者就是制造业的产品设计没有基于流通和物流环节而去考虑,又严重影响了托盘的标准化进程,进而影响了“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发展。
  2.物流产业本身的原因。物流产业内各种标准都没有,中国的物流产业一直伴随着“散、乱、脏、差”等负面评价,情况十分复杂,所以很难在短时间内达成统一,这也在一定时间内阻碍了中国托盘流通产业的发展进程。
  3.做物流的不懂托盘。在物流系统中,我们面对的货物大都是形状各异、大小不一。为了实现机械化、自动化,提高物流系统的作业效率,首先必须把货物归总成整齐划一的作业单元。因此,制造业中包装占了35%-50%左右,类似月饼及部分食品包装占成本的比重更大,达80%之多。物流七大环节中的包装环节却又是占了物流成本的半壁江山,而托盘是最标准化最单元化的包装形式,是唯一能够穿透整个供应链的载体,其重要性可见一斑。但是很多物流人都缺乏对托盘的正确认识,更加不会利用托盘。把托盘当成死托盘,其实托盘是活的,是有灵性的,因为它是信息的载体,是物联网
的基础。
  4.做包装和生产托盘的不懂物流,不懂供应链。中国包装和托盘制造业的从业者们至今仍然处于单纯地依照客户的要求去生产托盘的状态,而缺乏对托盘的理解,没有理解,托盘是“可移动的地面”!
  5.物流专家对托盘流通的认识上存在误区。一方面,中国的托盘专家看高了托盘流通。在他们中间,有一个已经风靡了二十多年的观点,就是中国的托盘流通必须要政府来牵头、投入巨额资金方能成就。在这个观点的影响下,这一领域多年来乏人问津。而在另一批风险投资商看来,托盘流通又是门槛很低的一个行业,托盘是低值易耗品,不过是将托盘租出去而已,谁都可以干,没有任何技术含量,因此他们也不屑于投资于此。错了,他们都大错特错啦。
  由于上述种种原因,中国托盘流通产业在前十年里都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但这些原因在今天看来已经全部不存在了。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记者:您的意思是中国托盘流通产业发展的时机已经到了?为什么这么说?
  余总:你看,中国已经意识到了托盘流通的重要意义并形成了正确认识,托盘标准化工作也取得了巨大进展,最终选定1200*1000mm和1100*1100mm两种规格作为我国塑料托盘国家标准,并优先推荐使用1200*1000mm规格,这推动了实际应用方面的排山倒海之势,不标准的托盘以后将再也无法找到市场。大环境的改变已经为中国托盘流通产业的发展铺平了道路。因此我说“万事俱备”。
  记者:那么“东风”又是指的什么?
  余总:首先我要指出的是,物流、供应链乃至现在炒得火热的物联网、云计算的成功,“东风”都是托盘。比如RFID芯片,这是我们自己的技术,非常先进,但你想过没有,这个芯片要放在哪里?五粮液、茅台酒可以在每个瓶身上贴一个,但大众消费品要考虑成本问题,肯定没办法在每颗白菜上都贴一个标签,所以只能贴在托盘上。没有托盘,一切都无从谈起。因此,托盘流通产业的发达才是物流产业发展的最最重要基础。
  至于托盘流通产业的“东风”,我原来的理解是资本的介入,因为产业的发展是需要资本杠杆来撬动的。但是现在站在产业的高度,我必须说“东风”是人才。太多人
不懂托盘流通,没有人才,发展从何谈起。很多人一提到到托盘流通,就将其等同于托盘租赁,但租赁只是一种收费方式,而不是运营模式。类似错误观念的普及也从侧面反映了中国托盘人才的稀缺。
  记者:那您认为托盘人才应该是什么样的?
  余总:我理解的托盘人才应该既懂物流供应链,又懂托盘的人才。懂物流供应链,就是说托盘人才首先必须是一个物流供应链专家,这是他的最明显的特征。而懂托盘,不是说简简单单的懂托盘的材质、大小等等,而是说要明白托盘在物流领域的应用,明白托盘作为一个载体能为我们带来什么。但是当今中国物流供应链专家中懂托盘的并不多。举个简单的例子,美国的设计师在进行产品设计时都是基于托盘标准进行的,不仅要美观实用而且必须适合流通(运输、装卸、搬运、仓储、配送)。而中国则并非如此,比如说电饭煲,企业在设计时考虑的主要是一家几口人吃多少米,是2.5升卖得好还是3升卖的好,而绝对不会去想产品方不方便运输和装卸、包装尺寸与托盘是否契合、运输成本如何降低等,流通环节与设计环节的严重脱钩显示出我们在供应链思想方面的严重匮乏。我们要明白,托盘的价值并不在于它本身,而是在于它的流通和共用。托盘如果不能流通,供应链就是瘫痪的,链条就是断裂的。这个思想应该贯穿生产经营活动始终。
  记者:发达国家的托盘流通系统都各有特色。那么中国是一项投资大、耗时长的巨大工程托盘流通系统的建立的可行途径是怎样的呢?
  余总:我认为在中国,外资肯定会起到开荒的作用,外资先行带动民营。今后三五年民营托盘流通企业肯定会壮大起来,有可能全国分区域(如华东、华中、东北等)出现领头企业,现在这种趋势依旧初见端倪,部分企业开始了规模化发展。由于托盘标准是一致的,因此各区域的托盘流通系统之间是完全可以协同的。在此期间,民营可能会占主导地位,国家进行相关的扶持,但最终托盘流通产业还是会国有化。最后的局面可能就是国有主导,民营第二,外资居三。
  记者:也就是说,民营企业在中国的托盘流通产业中占据的位置是非常重要的,那么这些企业目前的生存和发展状况如何?
  余总:最先进入中国托盘流通市场的是澳大利亚路凯,目前中国市场上集保是最大的。虽然外资企业实力很强,但我依然认为中国民营托盘流通企业是没有生存压力的。为什么呢?因为作为本土企业肯定是最灵活的,在前期运作中可以有很多形式可以选择,而外资企业则不具备这个优势。目前来看,中国的民营托盘流通企业和外资企业就像蚂蚁和大象,我们在地缝里,它踩不到我们,外资也没把民营当回事,因为他们的客户体系我们根本无法介入。我自己公司的定位就是:做中国90%的中小企业。因为托盘使用企业90%是中小企业。假如我们有1亿片托盘的使用量,大企业占1000万片,大家都削减脑袋去争取这1000万片,而剩下的9000万片分散到各个小企业,每家可能就10万片,但他们才真正需要托盘,真正想要降低成本。因为他们资金有限,买不起托盘,用了一次扔在仓库更是浪费不起,加上采购成本、维护成本、仓储成本、空置成本和废弃成本等,给这些企业带来巨大的压力。而租托盘为他们省了钱,托盘流通公司也能因此盈利。所以我说中国民营托盘企业的竞争力是非常强的。
  记者:在发展的过程中,有哪些问题在困扰着这些企业?
  余总:无疑我们的发展还比较慢,在打造人才团队、融资等很多方面也遇到了困难。同时,现在很多企业已经风起云涌地去做托盘流通这个事情,一开始尝试就都有了自己的市场,但是他们运营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甚至有些还给客户提供非标托盘,太功利了。这些因素都会阻碍民营托盘流通企业的发展壮大。但是我依然非常乐观,因为这个市场非常大,呈井喷状态,满足了客户的真正的需求。很多大企业买托盘都上亿,如果他的托盘能再流通一次,就能省去一半的钱。如果再流通十次呢?
  但是很多企业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依旧认为租托盘还不如去买,他们的算盘是这样打的:比如说租一片托盘一天2毛钱,一年就72块,买一片也差不多这个价格,还能多用几年。但他们没考虑到采购、维护、仓储成本之类的问题,还是装卸成本,还有装卸工工伤成本,还有因回单签收(何时才能“无纸化”)而影响的资金流成本,太多了,我有一次给几位大物流公司的总裁一口气说了50多项,这50多项才使他们明白,把帐算错了,但是我这一张嘴,多有限呀,所以我也真心的希望你们这些行业内的媒体多多宣传和报道。其实托盘真正的价值就在于,大家共同使用,让托盘动起来,别“闲”着!
  记者:那么您对于中国托盘流通产业未来的发展持什么样的态度呢?
  余总:我非常乐观,我的梦想就是让中国的民营企业都能用得起托盘,中国的农民果家和菜农都用得起托盘,让制造企业不再为产品的流通发愁,快速降低中国CPI。
  现在中国也有差不多有上百家民营托盘流通公司了,这仅仅是近半年的事情,在我四年前注册子伟托盘公司之后这三年里,都不足十家。目前,他们都在摸索中前进,在跟他们交流的过程中,我发现他们的发展思路也不是特别清晰。大家一定不能认为全社会化的大流通才是流通,那只是一个很理想的状态。其实我认为只要你明白了流通是什么,会发现它实行起来并不困难。假设某公司有100家分公司分布在各地,那么上海公司和北京公司之间的托盘就可以流通了。
  另外我还要强调的是,托盘只是“载体”的代名词。我们所讲的周转箱、物料箱、叉车等等都属于载体范畴,都是可以流通的,只是托盘比较标准,使用量比较大,而周转箱等设备都是与托盘配套使用的,所以我们选择托盘作为“载体”的代号,便于理解。
  中国的流通事业要靠大家一起来努力,单凭一个人的力量是永远没办法做到的。我相信这个小小的托盘绝对难不倒中国人。
  记者:听闻您有个外号叫“环保狂人”?
   余总:(笑)其实我一直在倡导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盈利模式,希望自己所做的事情是对人类有贡献的。很多业内人士和环保人士这么说我,我觉得很是汗颜,中国碳交易所一位专家也这么说我,可惜我才开始这么做。你知道吗?一棵树长15年只能做5个托盘。中国现有的托盘,有一半闲置在企业的仓库或者垃圾回收站里,另一半虽然在使用中,但也全是死托盘,没有进行流通。大家想想,这些托盘一旦流通起来,我们可能节省一半甚至更多的托盘,中国因此可能三五年乃至更长的时间内都不需要砍树来做托盘。我们每年如果少用一亿片托盘,就能少砍几千万棵树啊。我们现在也有所谓的环保托盘,但是如果托盘不流通,用一次不用了也不环保。任何一次性的东西都是有害于环境的。这也是我为何执着于托盘流通的一个主要原因。
  环保的问题,必须要有人敢于去想、去说、去做,但是现在很多人出于各种理由不去想也不去说,更加不会去做。物流产业对环境的破坏时有目共睹的,所以物流人更应该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意识,这都是我们应该去做的。
  谢谢您!

《物流技术》杂志
人物专访
201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