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自汽车动力总成
38. MFI(多点燃油喷射发动机)
所谓MFI,原意为Multiple Fuel Injection(多点燃油喷射),本身是一种成熟的发动机技术。
而2.0MFI发动机则是在德国AZM发动机的基础上,结合中国道路、气候、燃油品质等诸多因素,重新进行精心匹配后的一款佳作。
39.C-VTC(连续可变气门正时智能控制系统)
C-VTC连续可变气门正时智能控制系统的技术同VVT基本一致。
40.VVEL,CVTCS(无限可变进气升程系统和连续可变吸气正时系统)
英菲尼迪VVEL无限可变进气升程系统,和CVTCS连续可变吸气正时结合后,也造就出最佳的动能与燃烧效率。
装置采用气门升程连续可变(VVEL)技术优化了效率,进而达到功率、响应、燃油效率和排放的平衡。通过不断改变气门升程,并且进而改变燃烧室的空气量,使燃烧阶段更加强大有力而提高扭矩和功率。再好不过的是因为气门控制进气冲程而不是传统的蝶形气门,所以对油门输入的反应直接而快速。
VVEL技术与标准的气门升程系统相比提高了燃油经济性,并降低了排放。对ECU的精确变换有助于引擎功率和扭矩的逐步“膨胀”,从而提供加速度的“形成波”而不是提供峰值功率。
41.VCM(可变汽缸管理系统)
本田VCM可变汽缸管理系统技术,在V6 i-VTEC发动机上使用的VCM系统是首次应用在非混合动力的雅阁车型上,新一代的VCM系统能够在三缸、四缸和全六缸工作模式间切换,而以前只能在三缸与四缸工作模式间切换。
VCM系统能够让新雅阁在起步、加速或爬坡等任何需要大功率输出的情况下保证全部六个汽缸投入工作。而在中速巡航和低发动机负荷工况下,仅运转一个汽缸组,即三个汽缸,后排汽缸组停止工作。在中等加速、高速巡航和缓坡行驶时,发动机将会用4个汽缸来运转,即前排汽缸组的左侧和中间汽缸正常工作,后排汽缸组的右侧和中间汽缸正常工作。
全新的3.5升V6发动机,采用了本田最先进的VCM可变气缸管理技术。VCM系统能够在3缸、4缸和全6缸工作模式间自动切换,在车辆起步、加速或爬坡等任何需要大功率输出的情况下,全部6个气缸投入工作;在中速巡航和低发动机负荷工况下,系统仅运转一个气缸组,即3个气缸;在中等加速、高速巡航和缓坡行驶时,发动机将会用4个气缸来运转,从而大大降低了燃油消耗。这款3.5L V6不但是迄今为止动力最强劲的本田发动机,其油耗还比上代雅阁3.0车型降低了7%。
42. 反置式发动机
福克斯的 duratec-he反置式铝合金发动机,采用全铝合金材质铸造,反置式设计,最大功率可达104kw,最大扭矩可达180n·m(2.0l发动机)[1],配
合vis(variable intake system)可变惯性进气装置、塑钢等长进气歧管,展现出加速敏捷、运转平顺、高效能进气效果与低噪音低油耗的优势动力水平。
43. 水平对置发动机
发动机活塞平均分布在曲轴两侧,在水平方向上左右运动。使发动机的整体高度降低、长度缩短、整车的重心降低,车辆行驶更加平稳,发动机安装在整车的中心线上,两侧活塞产生的力矩相互抵消,大大降低车辆在行驶中的振动,便发动机转速得到很大提升,减少噪音。
44. i-DSI(稀薄燃烧技术)
i-DSI就是双火花塞点火,它可以提高燃烧效率。通过提高发动机内混合气的空燃比,让混合气在空燃比大于理论空燃比数值的状态下燃烧。比较少见的缸外稀薄燃烧技术,虽然没有缸内直喷先进,但是相对于直喷发动机而言成本低廉。
45. GDI(汽油直喷发动机)
三菱的GDI发动机通过稀薄燃烧技术,让燃料消耗减少20%-35%,让二氧化碳排放减少20%,而输出功率则比普通的同排量发动机10%。缸内直喷技术是稀薄燃烧技术的一个分支。
与普通发动机最大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它的直接喷射系统。其实缸内直喷并不是什么新鲜技术,在很多年以前,许多柴油发动机就采用了这种技术设计,而将它运用在汽油发动机上,才属于几年的事情。
缸内直喷技术有两大好处: 1、发动机能在火花塞点火之前把汽油直接喷射到高压的燃烧室,同时在ECU的精确控制下,使混合气体分层燃烧。这种技术可以让靠近火花塞处的混合气相对较浓,远离火花塞的混合气相对较稀,从而更有效的实现“稀薄”点火和分层燃烧。 2、由于汽油是直接被喷射到汽缸内的,与传动的缸外喷射相比,混合气体不需要经过节气阀,因此能减小节气阀对混合气体产生的气阻。
46. MPi(缸外喷射发动机)
其燃料是被喷射到进气管当中的。为了让汽油被喷射到进气管以后有足够的时间跟空气混合,喷油器需要与气门隔着一段距离,待汽油与空气在这段空间充分混合以后,再被引入到汽缸当中燃烧。
对于这种传统的设计,如果将汽油直接喷射到汽缸内,势必会造成空气与汽油没有足够的时间混合,这种没有混合的气体,显然是不能满足发动机点火需求的。缸内直喷发动机首先要解决的就是这个问题。
47. IDE(直喷发动机)
IDE仍然采用了空气和燃油稀薄混合,但同时加大了EGR阀废气循环量。EGR是Exhaust Gas
Recirculation的缩写,翻译成中文就是废气再循环的意思。这项技术可以减小燃油消耗量,并且有效的降低燃烧温度——这一点,就是它有效解决GDI发动机排放问题的根源。
众所周知,空气主要是由氮气、氧气、二氧化碳以及一些其他惰性气体组成的。其中占比例最大的氮气是一种非常稳定的气体,通常情况下很难被氧气直接氧化。但是如果处在高温高压的情况下,平时十分稳定的氮气则很容易与氧气发生反应,从而生成十分有害的氮氧化物。
普通的发动机,包括上面提到的GDI发动机,在其正常工作时,气缸内的工作环境正好是处于高温高压状态,这样一来,空气和燃油混合的混合气体燃烧以后很容易生成氮氧化物。这对于缸内直喷的发动机来说,问题尤为突出。
由于缸内直喷发动机的压缩比通常会设计得比较高,缸内压力比普通发动机更大,从而更容易产生氮氧化物。我们都知道柴油发动机排放的氮氧化物通常会比汽油发动机高出许多,主要也就是因为柴油发动机的压缩比高的缘故。在无法降低压力的情况下(因为高压缩比是提高发动机效率的必要手段),要减小氮氧化物的排放只能是通过降低气缸内的燃烧温度。
IDE发动机的EGR废气再循环系统,就是通过把一部分排出气缸的废气再次引入到进气管内跟新鲜的空气和燃油混合燃烧,来降低燃烧室的温度的。我们知道,燃烧完的废气是不能再燃烧的,这些废气被引入到气缸内以后,会占据一部分气缸内的有效体积,这个效果相当于降低了发动机的排量,这样自然能有效降低燃烧温度,同时排放的废气自然就降低了。
48. i-VCT(吸入式可变正时凸轮发动机)
i-VCT,也叫可变进气凸轮正时系统,可使用发动机在2000rpm至5000rpm的转速区间输出90%以上的扭矩,保证了发动机性能连续性。VVT—i,可变配气正时系统,偏重低转速时的特性,但实际上丰田的VVT—i在低于2000rpm时扭力并不丰厚,低转速高挡行车更有扭力不足的感觉。这是因为VVT—i的运作并不能覆盖低转速的范围,只能靠挡位的配合。而丰田的排挡太注重行驶的平顺,也就导致了整合车的行驶并没有任何激情可言。但起步加速阶段的冲力不错,这也是特意调校用来满足城市驾驶的特点。
全新第三代福特蒙迪欧所搭载的DURATEC-HE2.3直列四缸16气门双顶置凸轮轴铝合金发动机,就是采用i-VCT可变进气凸轮正时等先进技术,排放达到欧IV标准。较之同级别产品,在低速时更为省油,在高速时动力输出更为充沛。
49. SIDI(智能直喷发动机)
凯迪拉克SIDI发动机汇集了缸内智能直喷、D-VVT电子可变双气门正时以及最新的ECM发动机管理模块。 SIDI双模直喷发动机的结构进行了大幅度调整,相比原先喷入进气歧管的方式,SIDI发动机将多点喷射供油系统替换成可变气门缸内直喷系统,这是将喷油嘴植入汽缸内,通过高压将燃油雾化喷入汽缸内,并混合空气进行点燃,从而实现缸内稀薄燃烧,由此提升了发动机效率。同时还具备优秀的燃油经济性和更低的尾气排放。
另外,缸内直喷技术由于允许更高的压缩比(SIDI的压缩比高达11.1:1),能够大大减少缸内爆震情况,减少发动机的震动。以上的这些优势都能使发动机的寿命相比普通电喷发动机长了许多。
综合以上特点,SIDI双模直喷发动机与同排量的多点喷射供油发动机相比最大功率可以提升15%左右,最大扭矩能够提升8%左右,同时还能有3%以上的省油效率。
50. ETCS-i+ACIS(智能正时可变气门控制及智能电子节气门控制系统)
雷克萨斯SC430搭载4.3升32气门的V8发动机,配备了智能正时可变气门控制系统(VVT-i)及智能电子节气门控制系统(ETCS-i),动力源源不断。其最受世人倾羡的,是车身敞篷的专门设计。
51.双涡轮增压器发动机
奔驰的双涡轮增压是涡轮增压的方式之一。针对废气涡轮增压的涡轮迟滞现象,串联一大一小两只涡轮或并联两只同样的涡轮,在发动机低转速的时候,较少的排气即可驱动涡轮高速旋转以产生足够的进气压力,减小涡轮迟滞效应。
常见的涡轮增压都是单涡轮增压,分机械式涡轮增压、废气涡轮增压和复合式涡轮增压。
机械式增压是发动机运转直接驱动涡轮,优点是没有涡轮迟滞,缺点是损耗部分动力、增压值较低。
废气涡轮增压是靠发动机排气的剩余动能来驱动涡轮旋转,优点是涡轮转速高、增压值大对动力提升明显,缺点是有涡轮迟滞现象,即发动机在转速较低(一般在1500—1800转以下)排气动能较小,不能驱动涡轮高速旋转以产生增大进气压力的作用,这时候的发动机动力等同于自然吸气,当转速提高后,涡轮增压起作用了动力会突然提升。
双涡轮增压器的串联与并联
在双涡轮增压的汽车上会看到2组涡轮通过串联或者并联的方式连接。
并联指每组涡轮负责引擎半数汽缸的工作,每组涡轮都是同规格的,如保时捷911 turbo,Skyline GT-R的RB26DETT,Supra的2JZ-GTE和BMW新的3.0双涡轮增压都是并联涡轮的杰出代表,其优点就是增压反应快并减低管道的复杂程度。
串联涡轮通常是一大一小两组涡轮串联搭配而成,低转时推动反应较快的小涡轮,使低转扭力丰厚高转时大涡轮介入,提供充足的进气量,功率输出得以提高,RX-7的13B-REW引擎就是串联涡轮的好例子。
常见的涡轮增压都是单涡轮增压,分机械式涡轮增压、废气涡轮增压和复合式涡轮增压。
52. VIM(可变进排气歧管技术发动机)
兰博基尼VIM可变进排气歧管技术发动机 90年代中期以后,可变进气歧管技术在汽上越来越流行。这种技术能提高发动机在中低转速时的扭力输出,对燃油经济性和高转速动力没有坏的影响,因而能改善发动机的适应性。
通常的固定式进气歧管,只能按照发动机的具体要求,或者按照高转速和低转速时的要求进行最优化的几何设计,或者采用折中的办法,但是无论那种设计,都不能兼顾到不同转速时的需求。可变进气歧管技术则可以分两段或更多的级数来适应不同的发动机转速。
可变进气歧管技术与可变配气技术有些类似,但是可变进气歧管技术更注重的提高低转速时的扭力输出(对高转速时功率的输出提高效果不是很明显),因此这种技术被非常广泛的应用于普通的民用轿车上。
不过这也不是绝对的,由于它能提供更好的引擎响应性,所以在运动型车上也逐渐开始采用这种技术,例如法拉力的360和575。
与可变配气技术相比,可变进气歧管技术成本更低——它只需要一些简单的电磁阀和进气管形状的设计就能够实现;而可变配气技术则需要复杂而精确的液压系统进行驱动,如果改变气门行程,还需要一些特制的凸轮轴。
目前,有两种可变进气歧管技术:可变进气歧管长度和可变进气共振,他们都是通过进气歧管的几何设计实现的。下面我们就分别讨论一下这两种技术。
可变进气歧管长度
可变进气歧管长度是一种广泛应用于普通民用车的技术,进气歧管长度大部分被设计成分两段可调——长的进气歧管在低转速时使用,短的进气歧管在高转速时使用。为何在高转速时要设计为短进气歧管?因为它能使得进气更顺畅,这一点应该很容易理解;但是为什么在低转速时需要长进气歧管呢,它不会增加进气阻力吗?因为发动机低转速时发动机进气的频率也是低的,长的进气歧管能聚集更多的空气,因而非常适合与低转速时发动机的进气需求相匹配,从而可以改善扭矩的输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