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兴纯电动车企,技术面试官最好汽车行业出身
新兴纯电动车企似乎普通工程师年薪30万起,在目前的汽车行业,拿不到这个数的普通工程师实在是太多了,可以想象简历像雪片一样飞向HR的场景。
相信99%的应聘者都是汽车行业的优质人才,然而,林子大了,什么样的鸟都有,难免会有一些不诚实的人混进来。比如,工作10年的普通工程师可能会自称部长,或者打了10年酱油的工程师可能会自称资深专家。然而,某车企A的技术面试官电子行业出身,对这样的案例,他真的能识破吗?
技术面试官最好汽车行业出身,最好具备通过面试探出应聘者斤两的能力。
2、将扬长避短进行到底
新兴纯电动车企很聪明,因为他们避开了复杂的混合动力和燃料电池,选择了构型简单的纯电动。扬长避短是聪明的策略,然后,在扬长避短这方面,我认为他们可以做的更好。
比如,某车企A,从他们的招聘启事推断,他们打算软件硬件都自己做,这样真的对吗?如果自己做硬件,准备花多少人力物力财力来保证硬件可靠性呢?自己做硬件,是否量产成本真的比采购更低呢?为什么不采购博世、大陆的成熟硬件平台,自己专注于应用层策略呢?
创业之初,难道不应把有限的资源投入到核心业务、优势业务上?
3、除了续航及充能时间,纯电动车的技术问题大都有成熟的解决方案
整车控制工程师会遇到起步抖动、踩松刹车抖动、踩松油门抖动;电池工程师会纠结SOC估不准、局部温升控不住、高温高寒环境功率限还是不限;NVH工程师会烦恼IGBT高速切换的电磁噪音、齿轮传动系噪音等。
这些问题已有成熟的解决方案,调研相关论文、专利即可。
4、灵活与专家合作
有些问题,即使找到了论文、专利也需要时间理解。
如果赶项目进度,可以找相关细分领域的专家合作,包括大学、科研院所、咨询公司的专家教授等。比如,汽车工程方面的问题可以去同济大学,基于模型开发的问题可以找Mathworks公司。
但是没必要专门设置一个专家的职位。某车企B在招聘“Simulink专家”,貌似某车企B以前一直用C语言编写控制软件,最近想切到基于模型设计。其实,花个几十万购买工程服务项目,请Mathworks的工程师带他们从头到尾走一遍流程,一回生二回熟,二回熟之后工程师自己来就行了。没必要特地设个专家职位吧?
5、对外国专家也要有绩效考核制度
某车企B的高级经理几乎全是外国人。
中国车企太迷信“外国专家”了,而按大家的实际经验,虽然“外国专家”普遍工资很高,但总有人拿着高薪不干事或干不了啥事。毕竟部分“外国专家”在大公司一辈子就做一小块东西,到了中国你把什么都扔给他,他有心无力。
如果让能力不足的“外国专家”一直拿着高薪占着高位,恐怕人心会散的。
对“外国专家”也要做绩效评价,别被一顶“外国专家”的帽子忽悠一辈子。
6、产品定位要站在客户的立场
最近听了几位专家的讲座,有专家说汽车最重要的需求依次是“安全 环保 舒适”。个人有点不以为然,“安全 环保 舒适”恐怕是他站在政府的立场才那么考虑的吧?一般大众哪会管什么环保,恐怕他们更在乎“安全 经济 好看 舒适”吧?
如果你的车打算卖给年薪10万以下的客户,而你自己年薪30万以上,千万不要做一款你自己满意的车。
7、穆斯克行,我未必一定行
假设我们在游戏的世界,“造特斯拉”是60级任务,穆斯克70级时完成了该任务。
因此,所有人都能完成那个任务?30级的人去做60级的任务,那不是找死吗?
如果创业者等级与任务级别相差过大,比如说任务60级,而创业者才45级,那咱别急着做那个任务了,先干翻45级、50级、55级的怪积累经验,到60级左右之后再挑战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