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配件新闻 > 正文

内燃机行业的标志性企业潍柴动力这十年

2008-10-15 10:05 性质:转载 来源:中国机械网
免责声明:中叉网(www.chinaforklift.com)尊重合法版权,反对侵权盗版。(凡是我网所转载之文章,文中所有文字内容和图片视频之知识产权均系原作者和机构所有。文章内容观点,与本网无关。如有需要删除,敬请来电商榷!)
2008年是潍柴动力步出谷底、持续飞速发展、保持行业领先的第十个年头。十年之间,一个全行业的亏损大户、濒临破产的老国企一跃成为一...

  2008年是潍柴动力步出谷底、持续飞速发展、保持行业领先的第十个年头。十年之间,一个全行业的亏损大户、濒临破产的老国企一跃成为一家初具国际化发展实力的现代企业。

  世人眼中的潍柴,是一个有着超乎寻常的市场洞察与应变能力、充满竞争活力、销售收入逐年攀升的经济实体,其富有竞争意识、不甘人下、追求创新的企业领导,更是成为中国改革开放后一代新型企业家的典型符号。

  外人看到的是潍柴动力辉煌的业绩,而潍柴动力人则感同身受了企业的巨大变化。在他们的眼里,潍柴动力近几年的变化,是家家户户“菜蓝子”里看得见的殷实,是自己一步步脚踏实地的成长,是越来越多属于潍柴动力家族的亲人。

  通过采访,记者注意到,在十年一系列令人心跳的巨变中,潍柴动力一直保持着一个不寻常的现象:管理层超乎想像的稳定,至今没有发生过一例中高层跳槽事件。

  在人才流动、社会变革、转型加剧的当代中国,追求个人价值的体现与发展,是大多数人择业的首选,如何使企业价值观与职工个人价值观协调一致,潍柴动力如何炼就这样的凝聚力?对此,潍柴动力人自有说法。

  同心文化的种子

  王延磊这个快人快语的山东大汉,在潍柴动力工作已经20多年。随着潍柴动力由一个地方性的柴油发动机厂,成长为跨国经营的动力总成集团,王延磊也从一个学徒工,成长为潍柴动力615厂的副厂长。谈起潍柴,谈起自己的成长,王延磊的眼中闪着光亮,他不能忘记十年前的日子。

  1998年6月的一个中午,王延磊记得清清楚楚,那一天烈日炎炎,暑气逼人。潍柴动力召开了多年后仍然令人难忘的一次全厂职工大会,也是临危受命就任潍柴动力厂厂长的谭旭光第一次发表演说。

  谭旭光在会议上承诺,潍柴今后要按月发工资!已经半年没有拿过工资的职工,闻听此言,惊喜之余当即报以热烈的掌声。

  按月发工资,说起来是一个企业再正常简单不过的行为,但在当年的潍柴动力却是一个令闻听者动容,当事者动心的壮举。历经多年亏损,企业可谓身染沉疴。据说当时潍柴动力的账面上只有几万元,可以说是全厂1.4万员工的全部家当,而负债却有3亿多元。这个有着60年历史的老国企,很多职工几代人都在潍柴就职,家里半年没有收入,生活的难处可以想见。职工中甚至有人开始摆地摊维持生计。

  在全厂职工的猜疑与期盼之中,谭旭光上任仅仅九天,潍柴动力厂全体员工拿到了补发的两个月工资。之后的每个月,职工们准时拿到了自己的活命钱。1998年年底,潍柴动力清还了几年间累计拖欠职工的所有工资。

  潍柴动力职工等来了他们的领导班子对大家的“千金一诺”。从此,潍柴逐步走出低谷,中国内燃机工业迎来了潍柴动力主导时代。

  事隔多年,凡亲身经历过那些日子的职工,提及此事,仍然动情。新任领导班子以谋职工福利,为企业办实事的脚踏实地作风,点燃了潍柴人的希望,也获得了全体职工的人心。潍柴员工说,十年的成就表明,当年的选择和努力没有错,今天的潍柴动力是一个让人提起来自豪的企业。

  在潍柴动力的采访中,记者时常感受到身为潍柴员工对企业的自豪感和认同感。潍柴的老员工们说,今天潍柴人持续增长的收入,是过去十年想也不敢想的,也是潍柴动力60多年历史中从未有过的盛景。

  民以食为天。潍柴动力领导人聪明地以职工福利为本,用心获得了职工的真心拥戴,打下了潍柴动力“同心文化”的根基。

  “同心”大家族

  十年前潍柴动力的管理层种下了“同心文化”的种子,现在潍柴动力的“同心文化”已经长成了参天大树。老员工与潍柴动力形成了风雨同舟,同舟共济的宝贵情感;新员工一方面希望在潍柴动力成就他们的职业梦想,一方面感受着潍柴同心文化产生的强大向心力。潍柴动力正在逐步形成一个温暖的大家族。

  在潍柴动力产品技术中心工作的胡波,是潍坊市“十大技师”之一,亲身经历和见证了潍柴动力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演变。他说,即使是企业最困难的时候,潍柴动力也没有放弃一个职工,大家感受到了浓浓的人情味。

  在中兴发展的起始阶段,潍柴动力也同当年的许多老国企一样,经历了大范围的人事调整和变迁。但是不同于一般企业的做法是,没有像其他企业那样,让职工简单地买断工龄或者扫地出门,而是把分流富余人员与体制改革结合在了一起。谭旭光明确表示:不能让一名职工吃不上饭。通过引进外资、民营资本等,13个非主营业务单位相继改制,职工们分流而不下岗,“潍柴动力大家庭,变成了潍柴大家族”。人们说,这是“无情改革,有情操作”。

  谭旭光的“有情”,在胡波等老员工的眼里,他还是一个特别“念旧”的人。技术中心因为是谭旭光进入潍柴动力的第一个工作岗位,这里有他多年的同事和伙伴,大家见面时也显得格外亲热。胡波说,时隔多年,各自的职务也有了很大的不同,但是老谭还是能一口叫出老伙计的名字,甚至家属子女的事情也能说出个一二。谁家里有什么难事,老谭似乎也完全了然于心。在这些老伙伴们的眼里,时间仿佛凝固在20多年前,谭旭光还是那个话语不多、主意很大,善于学习却又争强好胜的年轻同伴。

  如果说胡波对潍柴动力的情感是老员工的一个缩影,2005年来到潍柴动力的李云强,则代表了潍柴动力的新生力量。

  2005年初,李云强来到了慕名已久的潍柴动力。试用期结束时,他提交了自己经过认真总结的试用期工作报告,密密麻麻打印了十几页。他知道,作为博士生,尽管工作认真、细心总结,但自己毕竟是个刚到公司的基层科技人员,这份报告能得到技术中心相关负责人的重视,就可以了。令他没有想到的是:谭旭光,这个潍柴军团的“一把手”,亲笔在他的工作汇报上作出批示。李云强告诉中国工业报记者,“真的没想到谭总能看,早知道我就把报告的字号再调大一点。”

  不仅是工作,谭旭光有时会参加技术中心的会议,会后与员工一起吃饭,亲切的“拉家常”。谭旭光第一次见到李云强,就问起他在潍坊生活是否习惯,是否结婚,妻子的安置等生活细节。第二次,谭旭光再见到李云强,就准确地叫出了他的名字。李云强觉得,在实际工作中,潍柴动力的领导人远比其他企业更加亲切、务实、随和。

  当被问及为什么愿意来到潍柴动力、留在潍柴这个大家族里,李云强总结了三点,“一,潍柴动力的企业特点是非常务实,大家都是从做事业的角度出发考虑问题,比较容易形成共同的观点,容易统一价值观。浓浓的人情味,让人觉得温馨。二,员工对于潍柴动力发展的认同,员工们愿意留在有发展后劲的企业里。三,潍柴动力有良好的企业氛围与机制,让人才感觉到被重视,能够实现自己的价值。”


  记者手记:潍柴人的同心来自于哪里

  采访中,王延磊还告诉中国工业报记者:“现在大家的日子真的好过了。我们厂有的一线计件工人每月可以拿到5000元以上,20多岁的工人敢贷款买20多万元的商品房,他们相信自己能还得起。现在我们潍柴小伙子,挑对象眼光都高得很。在潍坊,潍柴的小伙子不仅收入高,社会地位也很高。”说完,他自豪地点点头。

  “我们潍柴的小伙子”,就这几个字,透露了在潍柴工作的自豪感。记者发现潍柴员工对企业有一种强烈的认同与信任,这种情感产生了一种强大的向心力,把潍柴人聚合在一起。潍柴培育员工这种认同和信任,恐怕和记者采访中的三个感受密不可分。

  感受一:潍柴有个强有力且团结的领导班子,是潍柴的精神脊梁。一个业绩优秀的领导班子,可以引导广大员工相互信任,真诚地怀着共同的理想,为企业的发展与兴旺施展自己的才干。以谭旭光为首的潍柴领导班子,十年来团结一心,没有出现过一例跳槽事件。2001~2007年,潍柴集团各项经济指标连续六年实现翻番增长,旗下拥有境内外两家上市公司、三只股票:潍柴动力H股、潍柴动力A股、山东巨力A股。潍柴领导班子已经成为潍柴的精神脊梁。

  感受二:潍柴的人力资源配置较为合理,力求人尽其才。这些年,潍柴引入市场机制,将考核与职工收入挂钩;同时本着“能者上,平者调,庸者下”的原则,实行聘任制、交流制、竞聘制。这些措施加速了潍柴人才的内部循环,达到资源的合理配置。作为自然人,性格、气质、兴趣到专业都有着巨大的差别,有些人也许适于从事办公室工作,有人也许适于从事推销工作,将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工作岗位上,对于企业的发展显然是有利的。

  感受三:潍柴重视鼓励和提倡员工自己学习与提高,并为员工提供相应的学习环境,使员工迅速地成长起来并尽快成为企业的技术骨干。现在王延磊不仅从一个学徒工,成长为潍柴615厂的副厂长,而且先后修完了大专、大本学历,谈起产品与管理也是滔滔不绝。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潍柴职工的成长路径。潍柴要求每一个工人了解自己生产的产品,了解国际最先进的产品,思考如何改善自己的工艺,鼓励职工到潍柴职大学习,提高素质。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拒绝广告

相关资讯

热点资讯

关注官方微信

手机扫码看新闻